专注力是指注意力、反应力、记忆力、思维力、空间力及情绪力的整体体现,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孩子才会在听、说、读、写、计算、阅读、推理方面表现出与其年龄段相符合的学习效率,促进孩子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专注的孩子,主要表现为:爱发脾气,记性差,走神溜号,坐不住,粗心马虎,反应迟钝,拖拉磨蹭,贪玩好动,畏难退缩......
美国心理学家维珍尼亚 · 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的“冰山理论”,可以解释学习成绩和专注力的关系⸺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很小部分的“行为”(学习成绩不好),看不见的藏在水底很大部分的“原因”(专注力缺失)。
正是这些深层原因,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主要包括:感统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教养方式四个维度。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当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即“感统失调”时,就会导致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
主要包括:前庭觉失调、本体觉失调、视觉失调、听觉失调、触觉失调。
1、前庭觉失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差、方向感不好怕黑、不自信情绪不稳等。
2、本体觉失调:坐不住、动作笨拙、自理能力差、方向感差易迷路
3、触觉失调:触觉敏感表现为好动不安、怕生粘人、常陷入孤独、爱吃手指、咬人;。触觉迟钝表现为反应慢、缺乏自我意识、易打架等。
4、听觉失调:不喜沟通、记忆和理解力差、
5、视觉失调:跳字、漏行、阅读困难、抄错题写错数、丢三落四、不爱收拾。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对孩子来说,健康的心理包括:正常的智力发育、 稳定的情绪管理 、正确的自我认知 、良好的人际关系、 协调的人格个性 、积极的生活态度
心理因素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如果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产生紊乱和歪曲,就会出现“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典型的表现为:忧郁、自卑、嫉妒、冷漠、懦弱、狭隘、残暴、敏感
大脑是中枢神经中很大且很复杂的结构,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人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情绪功能和执行功能等。
认知因素
当相关的大脑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即“认知失调”时,便会引起严重的学习、生活障碍。主要分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
感知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感觉变质、感觉剥夺、病理性错觉、幻觉、感知统合障碍;
记忆、思维障碍
记忆障碍:记忆过强、记忆缺损、记忆错误
思维障碍:抽象概括过程障碍、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妄想
教养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 提出,家庭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一要求 性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教养方式有可分为四种类型: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1 教养方式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教育形式和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尤其是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极大
2 影响好坏 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缺陷。
3 正确教养 正确的教养方式-“权 &威型教养”:父母给孩子建立明确、适当的规矩和边界,不过分娇宠孩子,也不过分忽略孩子。这既是父母对孩子的约束,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引导。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缺乏专注力的孩子,本质.上是学习能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容易造成以下危害:
经常出现坐不住、走神发呆、.小动作多等情况,养成拖拉磨蹭、字迹潦草、三分钟热度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困难成绩差。
1
容易出现手脚不灵活,身体不协调等问题,无法完成有结构性或有目标的活动,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指责、打骂等。
2
容易造成心理偏差,出现急躁、敏感、畏难、爱发脾气等情绪问题,被定位为问题少年,导致孩子失去自信、感到自卑。
3
经常在社会交往中出现障碍,表现为:家庭不和睦、老师不关注、同学不喜欢等,导致孩子人际关系紧张,孤独、压抑、没朋友。
4
运动协调能力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训练身体动作协调能力,行动快,不轻易跌倒
语言逻辑能力培养孩子语言发展能力、逻辑思维和左脑思维能力强
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听清指令,专心做一件事,有耐心
培养方向感方向感好,左右分清楚,对空间敏感度高;可以分辨图形和物体,会玩拼图积木一类的游戏
专属课堂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能愉快友好的与同学朋友相处,并爱上社交活动。
情绪控制心情愉快、 不任性浮躁、粘人、不怕生也不排斥新生事物;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