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准备 教具类:
魔方、孔明锁等益智玩具,用于锻炼空间思维与手眼协调。
数字卡片、运算符号卡片、扑克牌,开展数学思维训练。
思维导图模板、彩笔,辅助思维整理与创意激发。
3D 立体拼图(如建筑、动物模型),强化空间想象力。
记忆训练卡片(包含文字、图像、数字组合)。
音乐节奏卡片、简单乐器(如木鱼、三角铁),进行音乐感知训练。
故事创作卡片(人物、地点、事件等元素)。
科学实验套装,例如电路连接实验材料、化学小实验试剂与器具,培养探索与创新精神。
球类(如乒乓球、网球)及球拍,用于身体协调性与反应力训练,同时结合视觉追踪练习。
环境布置:
教室设置多个功能区域,如思维训练区、创意手工区、实验操作区等,配备相应的桌椅和设备,方便儿童分组进行不同活动。
墙壁张贴各类思维拓展图、科学知识海报、科学家画像等,营造浓厚的学习与探索氛围。
摆放展示架,用于展示儿童在课程中的作品和成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 开场 趣味自我介绍:教师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引导孩子们依次进行独特的自我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一个独特的爱好以及一个梦想。例如:“我叫 [名字],今年 [年龄] 岁,我特别喜欢 [爱好],我的梦想是 [梦想]。” 其他孩子要认真倾听,并在所有人介绍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孩子来复述其他同学的信息,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全脑奥秘小讲座:教师通过 PPT 展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左脑和右脑的不同分工,如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数学运算等,右脑主要负责空间想象、艺术感知、创造力等。并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运用左右脑,如在解数学题时需要左脑的逻辑分析,在绘画创作时需要右脑的想象力。引发孩子们对全脑开发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课程活动做好铺垫。
3 左脑强化训练 数学思维挑战:
速算: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系列简单的数学运算题,如 25 + 36 - 18 = 、4 × 9 ÷ 6 = 等,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3 - 5 分钟)进行心算,并将写在纸上。时间结束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教师公布正确,计算正确率高的前几名孩子可获得小奖品(如数学拼图、计算本等),以激励孩子们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锻炼左脑的数学运算能力。
数字规律推理: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字序列,如 2,5,10,17,26,__,让孩子们观察数字之间的规律,并在横线上填写下一个数字。然后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推理思路,如 “我发现这些数字依次是 1 的平方加 1,2 的平方加 1,3 的平方加 1,4 的平方加 1,所以下一个数字应该是 5 的平方加 1,也就是 36”。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规律探索的兴趣。
语言逻辑训练:
故事接龙:教师先给出一个故事的开头,如 “在一个神秘的森林里,住着一只聪明的小狐狸。有,它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盒子……” 然后让孩子们依次接龙,每人讲一句话,要求故事情节连贯、逻辑合理。在接龙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混乱的情况。如果有孩子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引导其他孩子一起帮助他。故事接龙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孩子们的创意和逻辑思维能力,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创作故事。
词语联想与分类: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组词语,如苹果、香蕉、橘子、桌子、椅子、铅笔,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3 - 5 分钟)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例如,可以按照水果和文具家具分类,也可以按照可食用和不可食用分类等。然后,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如 “苹果”,让孩子们进行词语联想,说出与苹果相关的词语,如果园、果树、果汁、乔布斯等。通过词语联想与分类游戏,丰富孩子们的词汇量,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逻辑分类能力。
4 右脑激发训练 空间想象构建:
3D 拼图: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相同的 3D 立体拼图(如埃菲尔铁塔模型拼图),在规定时间内(10 - 15 分钟),小组合作完成拼图。在拼图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观察拼图的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运用右脑的空间想象力将平面的拼图块组合成完整的立体模型。时间结束后,评选出完成速度快且质量高的小组,给予小奖品(如 3D 拼图模型、创意建筑积木等),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空间想象力。
图形创意绘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让孩子们根据这个图形进行创意绘画,将三角形组合或变形,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如一座房子、一艘帆船、一只小鸟等。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添加各种细节和装饰。绘画结束后,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来源,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
节奏达人:教师向孩子们发放音乐节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节奏型,如 XX XX | XXXX X | 等,同时播放一段简单的音乐旋律,让孩子们用拍手、跺脚或使用简单乐器(木鱼、三角铁等)按照节奏卡片上的节奏型为音乐伴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倾听音乐的节奏,感知节奏的变化,并准确地用身体或乐器表现出来,锻炼右脑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教师可以逐渐增加音乐的难度和节奏型的复杂程度,挑战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故事创作:教师播放一段没有歌词但富有情感和情节的音乐,如《动物狂欢节》中的某个乐章,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听完音乐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个故事,故事要与音乐的情感和情节相契合。然后,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音乐故事,其他孩子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音乐故事创作,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5 全脑整合实践 思维导图创作:
主题探讨: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如 “我的校园生活”,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内容,包括学习科目、老师同学、课外活动、校园建筑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功能,用左脑的逻辑思维整理思路,用右脑的想象力拓展内容。
绘制思维导图: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在思维导图模板上绘制关于 “我的校园生活” 的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写在纸张的中央,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各个分支内容(如学习科目、课外活动等)用图形、线条和文字表示出来,分支之间可以用箭头或线条表示逻辑关系。在绘制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意,使思维导图既具有逻辑性又富有美感。绘制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向其他小组介绍创作思路和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创作,培养孩子们的全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探索: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演示,如 “会跳舞的盐” 实验,将一个碗放在桌面上,在碗口覆盖一层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撒上一些盐粒,让孩子们对着碗大声喊叫,观察盐粒在保鲜膜上跳动的现象。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解释实验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对着碗喊叫时,引起碗内空气振动,进而带动保鲜膜振动,使盐粒跳动。
小组实验: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 “会跳舞的盐” 实验,并尝试改变一些实验条件,如碗的大小、保鲜膜的松紧程度、盐粒的多少等,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运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用右脑的创造力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全脑思维能力。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
6 课程总结 回顾与总结: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左脑强化训练的数学思维挑战和语言逻辑训练,右脑激发训练的空间想象构建和音乐感知与情感表达,以及全脑整合实践的思维导图创作和科学实验探索。强调全脑开发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锻炼自己的左右脑,提高综合能力。
反馈与鼓励:教师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对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发放小纪念品(如全脑开发徽章、笔记本等)。同时,教师也鼓励孩子们在课后与家长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体验,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一些全脑开发的活动,如玩益智游戏、进行创意绘画等,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的全脑潜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