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世医联
置顶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咨询 在线咨询
课程级别
高级
培训周期
一周以内
培训时间
全日制
课程价格
询价
上课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 郑州 西安 成都 广州 济南
课程详情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3月 天津 《醒脑开窍针刺法学术传承培训班》
  • 天津3月21日·醒脑开窍针刺法传承班
    天津3月21日·醒脑开窍针刺法传承班
    为进一步加强祖国中医健康事业发展,提升中医药技术人才发展可持续战略,北京中康针联医学研究院将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作为级中医适宜技术对外推广,现将培训课程公告如下: “醒脑开窍针刺法”曾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醒脑开窍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经临床运用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的临床疗效。本期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亲自主讲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学术传承班》将于2025年3月21日,于天津市举行。
  •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传承班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传承班
    报到时间:2025年3月21日报到 课程时间:2025年3月22日—3月23日(两天一晚) 课程地点:天津市 培训费用:3980元 *课程费用含教材和针具等 授课讲师:石学敏 卞金玲 李 军 杜宇征 戴晓矞 咨询:杨老师 13426080197 (同)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使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从抑制状态解放,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产生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腱反射亢进并伴有随意运动障碍。尽早解决中风后痉挛问题,对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采用石学敏院土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男性96例,女性24例,年龄小40岁,大80岁,病程短15天,长6个月。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3.纳入标准(1)符合中风病(脑梗死)中、西医诊断标准和肌张力增高诊断标准:(2)次发病,15天<病程<180天;(3)年龄在40-80岁,且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神志清楚者;(4)能配合治疗、检查。4.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中风病有意识障碍及病情不稳定者;(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合并脑中留 、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4)合并有肝(ALT,AST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肾(BUN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Cr超出正常值上限范围)、造血系统及代谢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者及痴呆患者;(5)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或者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人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或情况,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生活环境不稳定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6)有出血倾向者;(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8)四周内使用过已知对主要脏器有损害的药物者;(9)病人不能合作,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或一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二)治疗方法1.选穴方法主穴:内关(双侧)、水沟(针刺3天后改为印堂)、三阴交(患侧);辅穴:极泉、委中、尺泽(均患侧);配穴:风池、天柱、完骨(双侧);上肢痉挛性瘫痪:肩髃、合谷、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2.操作方法让患者仰卧位,先刺双侧内关,直刺 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 0.3 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或印堂向鼻根斜刺,进针 0.3~0.5寸,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 度角斜刺,进针 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 0.5~1 寸,施提插泻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针1~1.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手法1分钟;肩髃,向下斜刺 1.5~2寸,提插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到合谷穴处,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1~1.5 寸,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八邪,直刺 0.5~1 寸,提插法,使针感传导到各手指末端,手指自然伸展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 45 度角向下斜刺 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丘墟透照海,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应缓慢前进,从踝关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 2~2.5 寸,以照海穴部位见针尖蠕动即可,施用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 30 秒钟,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 1~1.5 寸,留针 30 分钟。 3.疗程 每日针1次,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共治疗 28天。 (三)疗效观察 1.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修订的 Ashworth 量表评级法评定痉挛程度,0级:肌张力不增加。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2级:肌张力中度增加。3级:肌张力重度增加。4级:肌张力极度增加。根据修订的ADL-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活动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及小便控制、上厕所、床椅转移、分为独立、需部分帮助、需极大帮助、完全不能四个等级,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2.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疗效标准:采用修订的 Ashworth量表评级法评定痉挛程度。根据治疗前后的痉挛,以治疗后痉挛下降2级或2级以上为显效;治疗痉挛下降1级的为有效;没有改变的为无效。(2)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修订的ADL-Barthel指数分级法,得分高者,日常生活能力好,得分低者,日常生活能力差。3.治疗结果 (1)痉挛瘫患者临床疗效共纳人观察 120 例患者,根据上述临床疗效标准评定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其中显效 33 例,占 27.5%;有效 67 例,占55.83%;无效20例,占16.67%;总有效率达 83.33%。(2)患者治疗前后修订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Barthel指数比较同时对 120 例患者治疗前后修订的 ADL-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治疗前为 30.92±16.26,治疗后为49.17±17.76,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四)讨论在中风病稳定期及恢复期,痰浊瘀血未清,脑神未复,此时病机多转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经络,因此患者肢体出现痉挛(阴急阳缓)。中医传统针刺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论治。我院石学敏教授提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取穴上改变了传统配穴原则,而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将中风急性期治疗与偏瘫痉挛的治疗统一起来。 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选用内关、水沟、印堂、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风池、天柱、完骨、肩髃、合谷、八邪、阳陵泉、丘墟透照海为配穴用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不仅有丰富的传统中医理论依据,大量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具备复杂的内在机制。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可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实现对元神的调节作用,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内关穴不但能加速新血管形成,还可解除缺血早期的微血管痉挛,从而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脑微循环的灌注状态。另有研究指出,针刺内关穴可包括前额叶,扣带回,小脑在!的脑区,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故把内关穴作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中优先针的主穴。水沟、印堂取之可调督脉,醒脑开窍,且能通调十二经脉之气,使阴阳协调,气机畅达。临床试验证明刺激印堂可引起大脑功能区网状系统的改变。三阴交有益肾生髓之效,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则表明三阴交可引起多个与运动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增加,脑功能,该穴位良好的运动相关性,可能是针刺该穴治疗下肢痿痹的中枢基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指出“极泉治四肢不收”有醒神导气,疏通三阴,三阳经气之功。根据上肢痉挛时,屈肌拘紧,伸肌肌力相对不足(阴急阳缓),针极泉从手三阴之经激发手之阳经的阳气,以扶阳抑阴,引发手指伸展,增强伸肌力量。西医学认为,极泉穴下有臂丛神经主干通过,刺激可疏通经脉,使上肢肌肉得以濡养,兴奋臂丛神经,促使运动神经元修复。尺泽在肘中,上肢肌痉挛发生严重的部位为肘关节正中,故针之可舒筋活络,治疗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的痉挛和强滞。尺泽结合极泉及内关,有缓解上肢痉挛、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针刺委中可多个特异脑区功能,并引起小脑对多种神经行为的调节性反应,诱发中央前回的功能活动抑制,与治疗痉挛性瘫痪有关。风池、天柱、完骨等为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刺法体系中的经典配穴,具有醒神机,通关窍,调气血补脑髓的功效。肩髃是治疗肩臂顽麻之要穴,适用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合谷针向三间能调整脏腑生理,调节手阳明之经络,但凡患手僵硬拘挛,都可用此刺法疏通经络之气八邪取之可振奋阳经的经气,调和手部气血,舒筋缓急,以纠正中风后手指拘挛“阳缓而阴急”的症状。阳陵泉被历代医家列为治疗手足拘挛、抽搐转筋对症选穴的代表穴。有研究显示,针刺阳陵泉穴后fMRI 功能图上多个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功能区被,证实针刺此穴可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丘墟透照海增强了刺激强变,沟通阴阳经经气、疏利经筋脉络,既松弛紧张侧肌肉,又收缩了低张力侧肢体肌肉,提高其张力,从而纠正中风后患肢内侧肌张力增高的足内翻状态。 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经大量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证明,在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改变脑功能等方面作用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提高了 中风病的康复率。经本临床观察验证,“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称挛瘫患者痉挛程度,明显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临床疗效显著。综上所述,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军老师不定期开课·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李军老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临床带教
  •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主穴内关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辅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其他穴位 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主穴内关
  •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主要疗法
    主要治疗疾病1、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吞咽障碍、语言障碍。 2、手指握固或手指功能障碍、足内翻、高血压、共济障碍。 3、便秘、小便失控、肩周炎、血管性痴呆。 4、听力障碍、睡眠、复视、症状性癫痫。
    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主要疗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

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 国中医药医政发〔20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优势专科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中医临床疗效、保章人民健康的重要平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巩固扩大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医医院坚持中医为主办院方向、引领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中医医院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保章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分层级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   到2029年,中医优质专科资源进一步扩容,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建成100个左右领军中医优势专科,1000个左右中医优势专科,3000个左右省级中医优势专科,6000个左右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形成专业领域完整、地域覆盖面广、结构布局合理、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优势专科网络,全国中医优势专科总体规模达到10000个左右。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逐级带动、层层辐射、协同发展,构建“纵向成集、横向成群”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发展模式,围绕“专病、、专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专科。专科临床疗效持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明显提高,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优势专科引领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更加彰显。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规划布局   1.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医药管理局遴选建设中医优势专科,在中医特色优势发挥、重大疾病救治、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该专业领域较高水平。从中遴选专科水平居于全国、医院综合实力强的专科开展领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在疑难病、罕见病和危重症中医药防治、学术传承发展、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2.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在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综合服务能力、骨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代表省域内中医专科发展的较高水平。   3.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导开展地市级和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各地市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和中医药发展实际,开展地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依托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实施,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建设。   根据社会办中医医院意愿和专科基础,可将其纳入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二)推进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   1.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建设。中医药管理局按专业组建30个左右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由领军中医优势专科牵头,将中医优势专科全部纳入。   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建设应体现“横向成群”,重在制定诊疗标准规范,开展专科质量控制与能力评估,组织开展疑难病和危重症中西医协同攻关,引领专科学术发展。   2.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支持若干综合实力强的中医优势专科牵头组建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辐射带动区域内中医优势专科能力整体提升。针对部分省份的薄弱专科,由中医药管理局协调相关专科实力强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采取组团式帮扶形式促进优质中医资源向薄弱省份流动。   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应体现“区域协同”,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在重大疾病救治能力提升、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区域内优质专科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能。   3.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分专业组建本省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原则上由本省域的中医优势专科牵头,每个专业一般组建1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对没有中医优势专科的专业,在省级中医优势专科中择优确定牵头单位。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市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应全部纳入本专业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支持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组建省级少数民族医优势专科联盟。   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建设应体现“纵向成集”,牵头单位要总结推广本专业临床诊疗经验和标准规范,对集群内专科开展远程会诊、定期巡诊、人才培养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带动省域内相关专科水平整体跃升。   (三)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   1.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优势专科要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针对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疾病和疾病防治的关键阶段及环节,确定优势病种和主攻方向,制定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并通过对医学典籍挖掘、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临床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优化和创新。鼓励设置专病门诊。定期开展中医典型医案分析和学术交流,认真总结临床经验和疗效,探索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彰显中医药优势、共识度高的疗效评价标准。积极开展标准规范制订,鼓励将成熟的中医诊疗方案、共识、技术操作规范等转化为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推广应用。   2.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中医优势专科要及时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进展,应用过程中注重与中医药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搭建以中医优势专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诊疗平台,加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鼓励在专科内设置重症监护单元,完善检验、影像、病理等功能科室建设,提高重大疾病诊疗能力。   3.优化中医护理服务。中医优势专科要以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为核心,组织实施专科中医护理方案,传承、创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和经验方法。要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辨证施护水平。鼓励结合专科特色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医医院应选优配强专科科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鼓励通过机构双聘、多点执业、战略合作等“柔性引进”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中青年骨干及传承人才培养力度,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骨干人才聚集、后备人才充足、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发挥中医优势专科育人作用,推动专科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学经典、用经典”活动,加强中医“三基”训练,强化医师中医诊疗思维。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化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活态传承,构建名医经验传承数据库及知识库。   5.提高临床科研能力。省级及以上中医优势专科要强化临床病例信息、科研数据规范化采集、系统化分析能力。要围绕临床问题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有明确、稳定的攻关方向,重视别临床证据和标志性成果产出。鼓励开展中医医疗技术创新,大力研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新药和新型中医诊疗设备。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中医医院要支持中医优势专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立中医优势专科临床科研能力提升专项经费。   6.创新服务模式。中医优势专科要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健康维护,积极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探索集预防、治疗、康复、个人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以优势专科、优势病种为牵引,联合相关专科打造学科群专业链。创新中医综合治疗区(室)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中医综合治疗效率。拓展中药药事服务能力,鼓励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临方加工服务。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适老化、适儿化水平。   7.培育专科特色文化。坚持党建引领,与文化建设双促双融。深入挖掘整理专科发展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的成长之路、高尚医德、先进事迹,凝练形成积极正面、薪火相传的专科特色文化,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强行风建设,厚植廉洁文化,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鼓励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   8.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中医医院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纳入医院发展规划,明确专科科室负责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专科建设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专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立足专科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专科发展规划,确定建设目标,细化发展举措和路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有利于发挥特色优势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组织保章   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制定中医优势专科和领军中医优势专科管理办法、评估指标,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定期表扬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地区中医优势专科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将专科建设成效作为重点纳入医院考核,对各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各地要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作总结交流和宣传推广,以专科建设带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12月9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相关链接:《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政策解读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指由中风(脑卒中)
校区安排(1) 更多
校区
盛世医联
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西关路20号
预约报名
立即获取报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