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说财会相关领域里,哪个工种更像民工?”
我认为审计妥妥的。
财务工作虽然也辛苦,但如熟悉后,有秩序后,有准备后,朝九晚五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审计呢,穿着整齐,飞机来飞机去,还能住五星,跟明星有的一比。实际上也就是个表面光鲜,背地里干的都不是人活。
越是大所越是忙。
炒股的人都知道,上市公司的财报不只是一年更新一次,是很多次。小所嘛,年初很忙,一个注师一个人出几份审计报告。忙完年初几个月,之后,半散伙状态。更小一点的所,已经沦落到在上报告了。别跟我说那是新商业经济是电商是风口上的那只猪,实际上已经为一日三餐在发愁了。客户想要任何形式的报告,你都得给,因为已经没有谈判的加码了”。
邮储银行一个审计报告的费用是2100万,钱真多。小所呢,2100块,差不多了。相差一万倍。2100块的报告,就别指望如何深入审计,也就是个抄抄写写,文员培训一下也能做。所以,也就别指望在这样的事务所里学到什么知识。而2100万呢,那得精心打磨,一个是非常详细的审计,确定自身的风险,一个是想尽办法满足客户需求,后一个是在客户要求和自身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玩的都是高精尖,很能够学到干货。所以呢,进事务所,就一定得进大所。真要进到前十名的大所,熬过几年后,幸福就在眼前。可以不说话不做事,那境界和眼界,都不同凡响。看看本文,马上就能得到验证。
一直想把这个案例写出来,但总是犹豫不决。一来担心说破了不好,二来担心以后公司的司机朋友、财务朋友和其他部门的朋友们都对去调查或者审计的人会保持一份戒备心,不再跟他们轻松地聊天了。
各位读案例之前,要注意:审计或者调查的目的,并非是警察抓小偷!而是通过审计和调查,获取公司的信息,以增加对公司的信心。审计师确信公司没重大问题,才敢签发报告,让报告使用人信赖财务报表;投资者确信公司没问题,才敢投资。
我从四大离职后,受投资界一位朋友的委托,帮忙尽职调查A地的B公司,就发现财务造了。
去之前,我就在网上搜查了一番B公司和老板的信息。大老板熟悉资本市场和上市流程,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二老板对行业非常熟悉,两人都是做销售出身。我是外行小辈,要了解这个企业,就要下更多功夫了。公司的网站自然是要翻个遍,网上的相关新闻也要翻个底朝天。
刚坐上司机的奔驰,我就开始跟他聊天,非正式调查开始!我问公司有几台车(固定资产及老板公私财产是否分明)、司机一个月大概多少钱(收入水平)、他忙不忙(老板的业务接待状况)、公司有几个司机(业务状况)、他需不需要加班(工作节奏)、大家加班多不多、有没有加班费(工资体系)、公司大概有多少人(员工人数)、午饭在哪里吃(福利)等等。要知道,这样拉拉家常,司机朋友往往侃侃而谈!这还可以为之后正式的调查提供佐证。
前晚上我到了A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B公司,接待我的是主管财务的大姐C。简单寒暄之后,我就开始工作了。跟以往一样,我让他们把三大报表、明细账和科目余额表都导出来,让我在他们的电脑上查看。我一边让他们把财务资料准备好,一边盘算着如何找到突破口,查验财务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在索要资料时,我发现C大姐非常谨慎,眼神迷离,想让我看但又有些犹豫。我心里暗暗地保持职业怀疑,这公司可能有问题!
在中午轻松的饭局上,我得知C大姐是老板多年的朋友,独立性不强。除了她真正懂点财务,其他财务人员都是听命行事,专业性不强。考察一个公司的财务时,首要任务是了解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强,账表可信度略高;独立性强,职业素养高,企业造的阻力相对较大!
经过的调查,
我终发现了B公司的问题:
1、软件企业资质造
我在翻看审计报告时,得知该企业是软件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可是之前B公司未提及自己有软件销售业务。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立刻查找相关规定!细致解读一些规定后,我发现这些文件对软件企业业务和财务上的重要限定有:
(1)年软件销售收入占企业年总收入的35%以上。其中,自产软件收入占软件销售收入的50%以上;
(2)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软件收入8%以上;
(3)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然而我拿到的财务数据是,上一年度软件销售收入占比39%,比35%只高那么一点,有打擦边球的嫌疑,而本年已过大半,软件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5%;闲聊中得知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位占地面积很小,不到20人,而公司人数近200,离规定的比例50%很远;此外研发费用几乎占到软件收入的一半,与实际开支相差甚远。查账后发现,研发费用主要由研发人员工资构成,而他们的工资数字显然是人为调整的,与实际严重不符。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B公司根本就不能被认定为“软件企业”!我要求翻看软件合同,一翻合同就明白了!数十份合同,的都是那一两个软件,合同签订时间集中在第四季度。有个别客户一年内还了两次这个软件。而同一个软件的售金额可以低至几万,高达几十万!另外,B的背后,还有多家“客户”配合“购”软件。
软件企业资质了,交的软件销售增值税是的,税务局“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也是的。就像个泥潭,一旦陷入,往往越陷越深。
2、主营业务收入虚增
我倒抽一口气后,继续往下考察主营业务。来不及多问,我决定一上来就自己看合同,以便了解业务性质,判断收入确认方式。这些合同带来的收入有两种确认方式,一种是要按服务期间来确认;另一种是客户签收货物后就能确认收入。
(1)不懂会计制度而虚增
通过询问并查阅账务,我得知一种收入,他们一收到钱就做收入了。许多民营企业都是收多少钱,记多少收入。但事实上,如果这钱是12月收到的,而服务期是一年的话,在当年只能确认12月份的收入!因为你还没提供完服务呢,还有11个月需要你服务,活还没干完,不能做收入。
(2)利用关联交而虚增
在应收账款的账目中,我留意到有家公司B1的期末余额不大,但期间的交额很大。我恰好又在财务办公室的一个角落看到一摞账本,侧面赫然贴着B1的标签!由此我怀疑B1是一家关联公司,后来我托人从B公司了点东西,并索要了票,开过来的票抬头果然是B1。这验证了我的判断:B公司的东西有很多是给B1的,B1再慢慢给终端客户!后来我又打听到,B1的法人代表其实跟B都是一家人。
(3)收入成本不配比,毛利作
去之前我就知道,B公司主营产品的季节性波动不大。但是当我画出毛利率曲线时,惊呆了!高与低值相差高达12%,有几个月的毛利率低得出奇!财务人员解释不出原因,尴尬一笑,让我自己看账。我心领神会,要了一个月的产品出入库汇总表,以查看B公司的成本是如何入账的。在记账凭证上,产品出库汇总表上只有品种大类名称和金额,仅有会计签字,这个金额是没有得到库房主管确认的,也没有明细账可以对应。我又将结转成本的金额与B公司电脑上当月库房的出库记录进行比对,发现差异还挺大!后来随机抽了两个月的成本结转凭证,也是同样的问题。
调查到此,我也不必再细查了。不过是功夫,我对B企业的信心跌到低谷。其他为避点个税和社保而进行的不规范操作,都不足挂齿了。发现B公司这么赤裸裸地后,我的职业道德还受到很大的挑战!后来我将的要害陈述给老板,并力劝好好做主营。那个财务负责人C事隔两个月后给我打,说软件业务不做了,还对我表示感谢,因为C一直以来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也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但她无法影响老板。接到这个后,我忽然理解了她当日的尴尬一笑。让我欣慰的是,后来这个企业逐步放弃了软件业务,我告诉他们享受这个鸡肋优惠,得不偿失!
以上这些方面,是我一个周末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但是这已经足够伤害投资人的信心了。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