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引导孩子高效学习,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怎样切实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习方法,夯实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让孩子从心里爱上学习?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4月刊第2期,原标题为《宋少卫:我们要走向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改革》。
学习是一门科学
宋少卫:目前,我们的教育相比其他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整体滞后的,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也一样。所以说,未来的教育改革不只是中国要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比较严重的有以下几个。
第二,在当前的教育中,学习与品德教育是脱节的、割裂的。学校传统的思维逻辑是希望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然后让学生将之运用到学习当中,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实际上这一思维是错误的。今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现实中,学习是中小学生持续时间最长、从事强度最大、频次最高的日常活动,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学习这个主阵地上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同时,思想品德无时无刻不与学习发生着关系,比如拿到一道数学大题,有的学生一看就投降了,“这题太难,我做不了”,而有的学生则能够克服畏难情绪将题答好。这其实是学生的品德和价值决策对学习发挥了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 学习与思想品德相结合”的互通应用( 即在学习中建构品德,在品德建构之后应用于学习),学习和品德教育就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三,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选择自杀的青少年约为十万人,其中有45.5%与学业有关,这是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当前, 学校、教师和家长已经普遍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不排名甚至不考试的做法,为的是不去刺激孩子们。我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转向育人,培养完整的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第四,教与学分离、“传道”严重不足,这也是学生厌学的根源。学生怕学习吗?不怕,学生怕的是学而无趣、学而无用、学而无效。虽然教育部在倡导,学校教学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将“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把“课堂中心”转变为“活动中心”,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做好这些转变,仍有很多教师认为干预学生学习问题的“有效”方案是多做练习、多搞随堂测验。如果今天的教学仍然沿用一百年前那种知识传导的方式,未免太落伍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排在第二位,“传道”是最重要的。
当前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知行不合一。学生学了大量知识但不知道怎么用。老师们说“你学吧,这个考试有用”,家长们说“好好学吧,等你将来长大了会有用”,可是这些知识今天怎么用、明天怎么用、在人生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没人给学生讲清楚,因此知识学习对学生没什么吸引力。
宋少卫:首先我要解释一下“学习科学”这个词。当意识到教育模式已经严重落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发展迅猛的学科,如计算机、AI、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等,我们将这些学科综合运用到教育当中,形成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称之为“学习科学”。
“学习科学”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但在国内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糟糕的情况。其一,国内的学习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高校。其二,国内的学习科学应用主要在脑科学领域。用AI和计算机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研究重点放在学习科学的应用上,即如何运用学习科学使中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得到有效提升。其三,在国内大概只有1%~2% 的教师了解“学习科学”。大家普遍认为对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其实我们要帮助学生建构的是积极学习系统,学习方法只是其中的小技巧。
宋少卫:当下,中国各项发展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很多领域已经与西方国家齐头并进。我们的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我们需要的是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能够有突破性发展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型人才。知识灌输、全民补课的方式,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空间。
我们有很多教育观念是需要修正的。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考试方向也在变,可以说,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到了必须改变的十字路口,要从教育设计的底层逻辑和顶层架构同步调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追求。这个时候,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取得突破,哪个国家就将在教育、人才、战略以及未来科技发展上获得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