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聆教育
置顶
该校与厚学网暂未合作,平台不保证课程的真实有效性,如有侵权等争议,请及时与厚学网联系处理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会陷入精神内耗吗?

29 2023-07-04 14:15:03

学习笔记

精神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很多当代人都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而且,精神内耗不是只会出现在大人的世界,孩子也会有,可能有的家长此时就要说了:“小孩子明明什么都不懂,能有什么心事,怎么会精神内耗呢?”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关于孩子的“内耗”,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孩子要花太多心力去权衡那些大人“灌输”的事,导致行动不能落实、目标不能实现,然后加深对自己的怀疑,进而继续“无效思考”、“内耗”陷入恶性循环,进而影响日常学习和心理状态。

大人的精神内耗或许能通过自我调节等方式“治好”,那心智还尚未成熟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下面就来分享一个图书《学习治疗手记》中的案例故事,希望能给各位家长启发。


案例背景

小学二年级的依依来自一个精英家庭,从小备受关注,家庭条件优渥,但是依依却出现了明显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有时还会出现眼睛抽动的现象,班主任建议依依来做学习治疗。我了解到,依依的姥爷、姥姥是退休干部,爸爸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妈妈原来是一位舞蹈演员,现在是太太。全家人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待。


初诊接待

这天,包括依依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在内的一家五口,一同来到了学习治疗咨询中心,全家都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依依个子高高的,打扮很精致,进了门却低着头不说话,偶尔眼睛抽动,身体做些奇怪的小动作。

为完成初次接待的信息采集,我与每一位到访者分别进行了谈话。

依依爸爸穿着西装,系着领带,看上去很精神。他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在国内“985”毕业后去英国前五的大学留学,接受精英教育。现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总裁,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国外。因为教育和工作经历的原因,依依爸爸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有所了解。他认为,依依长大后会跟来自各个的人打交道,因此要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为了弥补公立小学教育涉猎面较窄的不足,他要求依依上音乐课、芭蕾课、击剑课和马术课。“我有能力给孩子好的教育,依依必须成为合格的跨文化精英。”爸爸总结道。

依依妈妈打扮得很漂亮。关于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她说:“依依的爸爸和姥爷、姥姥文化水平都很高,他们对孩子要求严格,我不需要再做什么。爸爸和姥爷有时候会因为依依的教育而争吵,我夹在中间很难受,没法说谁对谁错。姥姥有时候脾气也很急,甚至会因为依依犯错误惩罚自己,但劝也劝不住。我看依依心情不好,就多给她点好吃的、好玩的,跟她亲近亲近。”听上去依依妈妈有点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在其中话语权不多。

依依姥爷穿着一件深蓝色唐装,眼神矍铄、步伐稳健,说起话来很有文化底蕴。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大的宝库,因此,从依依两岁起,就教她诵读经典。以唐诗启蒙,而后四书五经,每周都要让依依上国学课、练毛笔字。姥爷还批评了现在教育模式过度西化的现象,他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姥爷与爸爸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不合。

依依姥姥身着一件朴素利落的毛衣,讲话铿锵有力,比较爱着急。说起依依的文化课学习,姥姥先是一连串说出孩子的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拉,最后却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都怪姥姥没管好孩子。姥姥还说,如果依依不听话或是不好好学习,自己就会很着急,有时候急起来自己打自己一下,依依就听话学习了。后来我了解到,姥姥自己打自己头的情况多次出现,有一次甚至打出了血,孩子当时受到了惊吓,大气都不敢出。

最后,我和依依进行了单独的交谈。依依说,姥姥对自己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太高,她已经很努力可还是达不到标准。做不好,姥姥就开始自责,依依对此很愧疚。有时候看到姥姥急得自己打自己头,依依既伤心又害怕,心里特别自责,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好。

姥爷有时候会给自己讲成语故事,依依很喜欢,但姥爷教的国学很难,她很多都听不懂。小时候还好,只要背下来就可以,可现在姥爷要求自己能够解释清楚含义,她觉得特别困难。

爸爸经常不在家,一回家就挑她毛病,不过爸爸也挑姥爷、姥姥的毛病,每次回来都少不了争吵。爸爸说姥爷的国学课占了太多的时间,这一点她表示认同;不过爸爸给报的课也很多,像钢琴每天都要练,她觉得负担很重,每天做完都很晚了。

妈妈倒是不错,总是哄着自己,她希望妈妈能把她从过重的负担里解救出来。


初步分析

依依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豪门”,每位成员都是自己所在行业的精英。

依依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跟姥爷、姥姥家住楼上楼下,联系非常紧密。四个大人共同抚育这个孩子,都希望依依未来能够成为精英之才。

按理说,四个人共同使力,教育应该很轻松。可是事实上,全家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方向各不相同。这就像物理中画一个质点所受四个力的图示,由于各个力的方向不同,导致很大一部分相互抵消,其合力的大小远远小于四个分力的相加了。

四个家长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有些理念和做法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却都有着很强的执行力。这就造成依依所受的家庭教育很是割裂,如同用不同温度的水洗澡:一会儿把孩子放进冷水,一会儿拎出来放进热水,一会儿又是冷水,一会儿再用热水……如此反复,孩子不“生病”才怪。

因此,针对依依家庭教育理念与执行严重不合的问题,首先要调整家长们的价值决策。



治疗过程

· 回归本职角色

在家庭教育里,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教育顺利展开的基础。依依才上二年级,正是需要家人给予温暖和陪伴的年龄,孩子应当在一个温馨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首先,我给全家人分别做了工作,帮助他们每个人回归到自己的角色,做好底层的本质工作。

此前,姥爷首先是一名国学老师,其次才是一位慈爱的姥爷,角色定位本末倒置。因此姥爷的要务便是先做好慈爱的姥爷,然后才是国学老师。

作为姥姥,首先应该是一位慈祥呵护的姥姥,现在姥姥却成了一位小学老师,同时还是一位处处管教、评判孩子的班主任。姥姥也要回归本位。

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并不具备每天影响孩子学习成长的客观条件。可每次回到家里,爸爸就化身为一个挑剔者,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满,对其他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不认同。因此,爸爸首要的任务,是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心,重塑厚重的父爱形象。

妈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话语权较小,一旦家里发生争吵,妈妈不敢出面,永远听爸爸、姥爷、姥姥的。实际上,妈妈具有调节分歧的能力,应该更加勇于担当。同时,当依依出现问题时,妈妈应该给她温暖的拥抱,鼓励她去直面问题、迎接挑战,而不只是哄一哄。如此,妈妈才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做一个“透明人”。


面对重新定位的家庭角色,包括依依在内的每位家庭成员都表示认同。四个大人其实都想帮助依依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依依看着大人们达成一致意见也非常开心,想到会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家里成长,眼里充满了憧憬。


· 减负刻不容缓

四位监护人回到了各自的角色位置,可是教育理念还未达成统一。孩子同时面临着学校学习、传统国学课堂和西式教育的三重压力,负担过重。给孩子减负是角色回归后所有人的共识,可是砍掉哪部分的内容,又成为了新问题。

不过,没有了针尖对麦芒,一家人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其实对于依依这个年龄的孩子,学习兴趣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于是,我给出的减负方案就从课外班减起,只考虑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将课外班的数量从11个砍到了3个。此时,中式与西式也没那么阵营分明了。


· 明确分工协作

起初,我提议依依跟姥爷、姥姥分开居住,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于是,我退而求其次,帮助大家做了一些时间上的约定。

姥爷、姥姥可以多安排一些旅游和外出,来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不再把对依依的教育作为生活的重心。

同时,建议姥爷不要再要求依依背诵和解析过于深奥的国学内容,多陪孩子练练书法、讲讲故事。

姥姥主要负责在生活上给孩子关怀,学习上的事不要过多干预。

爸爸负责孩子的英语学习,每次通过网络和孩子用英语交流,更多发现孩子和家人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妈妈要统领孩子的教育问题,负起主要责任。

至于学习问题,则由专门安排的家教老师来协助,按照学习治疗的课程要求提供陪伴式学习辅导。



在这样的重新安排下,4位家长各司其职,不再有反方向的作用力,也大大减少了家庭争吵。孩子心态慢慢好了起来,性格开朗阳光了很多,抽动的现象也慢慢减少。很快,依依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追了上来,整个人慢慢恢复了自信。

放假前,依依妈妈打来告诉我,依依期末三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


回顾总结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家庭中个体的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从单身青年离开原生家庭,到通过婚姻建立新的家庭,到孕育年幼的子女,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到子女离开组建新的家庭,每个人都经历了为人子女、成为自己、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的角色转化过程。

随着年龄的变化,每个人要调整不同的身份角色,同时,把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分清,避免混淆。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角色不清,尤其是家长把工作角色带回家庭的话,孩子很容易承受额外的负担,学习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依依的每个家长,原来都或多或少处于角色混乱状态。正常在三世同堂家庭中,孩子享有爸爸、妈妈、爷爷(姥爷)、奶奶(姥姥)两代长辈的关爱。而在依依家,则缺少相应的角色担当,取而代之的是讨好的“透明人”妈妈、喜爱评判的“裁判员”爸爸、挑剔的“班主任”姥姥、严苛的“国学老师”姥爷,让孩子经常不知所措。而家长也因为角色不清和相互角力,无法就依依的未来形成共同的目标,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家长在给孩子教授知识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不要误以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布置违背教育原则的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逐步消磨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导致孩子成绩差、厌学等不良后果。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家长首先应给予孩子爱的关注,引导孩子积极发展兴趣和能力,把学习中的问题当作共同面究攻克,切记我们是孩子的学习伙伴而非老师。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心聆教育
热门课程 全部课程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