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讲解
1.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C
解析:宋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
A.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
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
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
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
:C
解析: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则C项的说法不恰当。
3.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感受
:B
解析: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
4.()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主要根据个人好恶得出一个判断,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因效应
:A
解析: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5.“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教育的一大特征。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中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