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角藤
置顶
招生热线:17724781736

学校地址:职业考证、选八角藤

中医健康管理师的笔记有哪些

7 2024-09-14 16:12:52

学习笔记

第七章    病机

一、概念与源流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具体说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联系的病机观。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把局部病理变化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脏腑组织经络之间的关系,探讨疾病发展传变规律。

即注重病理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注重疾病突变的特殊情况。

三、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和层次:

(一)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二)系统病机——外感热病病机,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形体病机,官窍病机

(三)症状发生机理——发热、恶寒、咳嗽、呕吐......等发生机理

(四)疾病传变规律——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第一节  基本病机(1)

基本病机的概念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亦是系统病机和具体病症的基础。

临床实践中,不同的病症,可有某些共同的病理发展过程,而不同的病理变化,又存在某些共同性的规律,研究这些共同的病理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把握疾病或病症的本质,有效诊治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邪正盛衰

含义: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内容:

@邪正斗争:1)邪气——破坏,损害正气;  2)正气——抗御,驱除邪气

邪正二气的双方力量盛衰影响——病机病症的虚实+疾病的转归:表现为:

a. 邪气旺盛,正气未虚→实; 正气衰弱→虚

b. 正气旺盛——→好转、痊愈 ;  邪气亢盛——→危重、死亡。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1)实的病机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即“邪气盛则实证”;

(邪气,主要 指六淫病邪,以及积食、虫积、水饮、痰浊、瘀血、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

形成:外感六淫的初期、中期、或痰、食、水、血滞留体内,出现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实的状态。

病机的特点:

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正气未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正邪相搏斗,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较剧烈的有余的症候表现。

临床表现:体质壮实,精神亢盛或状热烦躁或疼痛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2)虚的病机

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即 “精气夺则虚”。

(正气虚,主要指机体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等。)

形成: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慢性病耗损→

导致→   精气血津液亏少+脏腑经络功能下降→虚的状态

病机特点:

正气虚衰(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力差,无力抗邪,正邪斗争无剧烈反应,机体表现出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体瘦弱,或神疲体倦,面容憔悴,低声气微,或自汗或盗汗,或二便失禁,或疼痛喜按,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2. 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含义:在疾病过程中,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其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病机:

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不足:表现为痰湿血水内阻 和 外感邪气→虚实错杂——

a. 实中夹虚——以实为主,兼正气不足

b. 虚中夹实——以虚为主,兼夹实邪。

(2)虚实转化(见疾病传变节)

(3)虚实真

含义: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可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象的病理状态。

内容:

(1)真虚实:

虚——为病机的本质

实——为表现之象

也就是“至虚有盛候”

(2)真实虚:

实——为病机的本质

虚——乃表现之象

也就是“大实有赢状”

(二)邪正盛衰与病势趋向和转归

1. 正胜邪退

正气充盛,抗邪力增强,邪气衰减或被驱除→

→正胜邪退——疾病好转——痊愈

2. 邪去正虚

邪气已被驱除,正气耗伤,有待恢复→邪去正虚——重病恢复期

3. 邪盛正虚

邪气亢盛,力增强 和 正气虚弱,无力抗邪→邪盛正虚——病势急重→死亡

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邪而为病的病理过程。(太少两感)

直中——指阳虚感寒,邪气直入三阴及内脏的病理过程。

例如:

寒邪→直中:(从两感到直中入三阴及内脏的过程和表现)

a. 太阴——损伤脾阳——下利

b.少阴——伤及心肾——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内陷——指温热病邪在卫、气分未解,迅速深入营、血分的病理过程。

4. 邪正相持

a. 邪气留结某部

b. 正气无力驱之

(a+b)→邪正相持——病势迁延——慢性病证

5.正虚邪恋

正气大伤/余邪未尽→正虚邪恋→——

a.积极调治——疾病好转,痊愈。

b.调治不当——迁延,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协调与平衡,形成各种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六方面。

(一)阴阳偏胜

指阴或阳过于亢盛的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实,即“邪气盛则实”。

1. 阳偏胜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未虚(或亏虚不甚)的实热病证。

形成:

感受阳邪→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郁化火,气血食郁化火→阳偏盛/胜:

a. 机能亢奋——产生热性病变——实热证→“阳胜则热”

b. 阳盛耗阴——阴津不足——实热兼阴亏证→“阳胜则阴病”

临床表现:

状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洪数——实热

口渴尿少、尿少便干、舌干、脉细数——阴津不足

证候特点:热、动、燥

2. 阴偏胜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阴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

形成:

外感寒湿阴邪;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阴偏盛→导致:

a. 机能障碍或减退或病理产物积聚→产生寒性病变→实寒证→“阴胜则寒”

b. 阴胜伤阳—阳气亏虚—实寒兼阳虚证→ “阴胜则阳病”。

临床表现:

畏寒,喜暖,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脉紧——实寒

面色淡白,尿清便溏,神疲,口淡——阳虚

证候特点:寒、静、湿

(二)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或阳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即"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

概念: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寒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形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伤久病而导致→阳气不足→

——机能减退:阳不制阴,阴相对盛→“阳虚则寒”→虚寒证。

临床表现:

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 重要。阳偏衰突出表现为温煦,推动,兴奋功能减退出现的虚寒症状。

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淡白,舌淡脉迟——寒

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虚。

阴偏盛与阳偏衰的区别:

阴偏盛与阳偏衰导致阴阳失调:→

阴盛为主而机能受遏制;阳虚为主而机能低下,表现为寒象。

——以寒为主,虚不明显,虚寒并见。

2. 阴偏衰

概念: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亏少,以及阴虚不制阳,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液亏耗,制约阳热和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形成:热病久病耗阴;五志化火伤阴→阴气不足;阴液亏耗→导致:

a. 滋养、内守、宁静功能衰退

b. 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a+b) →导致“阴虚则热” ——虚热证

临床表现:

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肾阴不足在阴虚病机中占重要地位。

消瘦、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内热。

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咳血消瘦——阴虚火旺。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或遗精或性欲亢进——阴虚阳亢。

阳偏盛与阴偏衰的区别:

阳偏盛与阴偏衰导致阴阳失调:→

阳盛为主而阳热亢盛,机能亢奋;阴虚为主而阴液亏耗,阴不制阳。→热象

热象——以热为主,虚不明显,虚热并见。

(三)阴阳互损

1. 阴损及阳

概念:是阴虚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极阳的一方,继而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 阳损及阴

概念:是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为生,导致阴亦不足,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虚日久——阳气生化不足——阳虚(阴虚为主,兼见阳虚)

(无阳则阴无以生)

阳虚日久——生化不足——阴虚(阳虚为主,兼见阴虚)

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格柜

1. 阴盛格阳

概念: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之不相维系,相互格柜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表现内真寒外热的真寒假热证。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细欲绝——虚寒

面色泛红,言语较多,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热。

2. 阳盛格阴

概念:指邪热极盛,深伏于立场,阳气被遏制,不得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实热炽盛,阳郁于内不得外达,表现内真热,外寒的真热寒证

临床表现:状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实热

四肢不温、脉沉伏——寒

“热深厥亦深”

(五)阴阳转化

1. 由阳转阴

概念:指原来病变的性质属于阳,在一定条件下,其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

2.由阴转阳

概念:指原来病变的性质属于阴,在一定条件下,其病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

阴阳转化示意图

(六)阴阳亡失

1. 亡阳

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致全身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形成:

a、邪盛正衰 + 重病久病 —重耗阳气 

b、汗出过多—阳随阴泄 

(a+b)→导致阳气严重不足→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亡阳

临床表现:

面色仓白,肌肤手足逆冷,畏寒踡卧,精神萎靡,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示亡阳病例)

2. 亡阴

概念:指机体的阴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形成:

a. 热邪炽盛久留→严重伤阴

b.大量出血吐泻太过→耗阴

(a+b)→导致阴气严重不足→宁静、内守、滋润等功能衰竭→亡阴

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唇焦舌枯,肢温身热,汗多而粘,面色潮红或紫,脉数疾无力。

2. 亡阳与亡阴的关系

阴阳互根互用:

a. 阴亡——阳无所依附而散越——亡阳

b. 阳亡——阴无以化生而耗竭——亡阴

亡阳和亡阴导致——“阴阳离决”→死亡。

三、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

a. 生化不足和耗损过多→气(量)不足

b. 某项功能不足 或 运动失常、紊乱→气机失调

(a+b)产生病变 →导致气虚 和气滞逆陷闭脱。

1. 气虚

概念:指气虚损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

a. 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 

b. 脾胃虚弱——水谷精气不足

c. 肺虚——吸入清气不足

(a+b+c)→导致气生化乏源

劳损、久病——气耗散太过

气生化乏源+气耗散太过→导致

推动、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作用→导致全身机能活动低下——气虚。

临床表现:

精神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常见的气虚症:卫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及元气虚。

1. 气机失调: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的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气机郁滞 

概念:指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而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气机郁滞:→

a. 气滞:——气运行不畅 而停滞(宜通)

b.气郁:——气郁结而不情志得发散(宜散)

形成:

情志不舒,外邪阻遏痰、食、湿、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或局部气机郁滞——闷、胀、痛。

临床表现:

肺气臃滞——胸闷、咳、气喘

肝气郁滞——胁肋胀满,少腹胀痛,随情绪忧思恼怒而加重。

胃肠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失气,嗳气则舒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

情志内伤;外邪侵犯;痰浊臃滞;饮食冷热不适→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表现为:

a.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b. 不降反升——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以实证为主,治当降气,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2)气陷

概念: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气虚证)→

a.升清无力——头目失养——上气不足证→上气不足证

b.升举无力_气陷于下——内脏器官位置下移→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上气不足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

中气下陷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脉弱无力,或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或内脏下垂。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至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阻,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情志抑郁+外邪和痰浊而阻滞→气郁心胸,闭塞清窍

最后导致三厥 → 闭厥、气厥、痛厥

临床表现: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兼见四肢逆冷,或呼吸困难 ,气急鼻煽,甚则面青唇紫等。

(5)气脱

概念: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导致全身性气虚不足,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正气骤伤,慢性疾病;大失血,汗吐下太过→导致

气大量外散脱失,功能衰竭——气脱。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二)血的失常

1)生化不足+耗血太过+濡养功能 →血量不足

2)血液运行表现:过缓、过速、逆乱、妄行→循环运行失常

(1+2)都会导致产生病变→从而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1. 血虚

概念: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状态。

形成:

化源不足、失血过多、气虚肾亏→导致血液虚少,濡养功能减退→进一步导致

:脏腑百脉失养;机能活动衰退;神志活动衰惫→致使全身或局部虚弱症状。

临床表现:面色、唇、舌、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发麻,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等。

(由于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脏多见)

2. 血瘀

概念: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淤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形成:

气滞、气虚、寒凝、痰阻、热结、外伤、产后→会出现

血液运行郁滞不畅或瘀积→瘀血证

临床表现:

疼痛(呈持续性、部位固定、得寒温不减)

肿块(持续存在,位置固定)

望诊(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血缕。)

3. 血热

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道扩张或血液妄行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

邪热入血;五志化火→阳热亢盛,灼伤血络——实热证+出血证

临床表现:

身热夜间为甚,心烦或躁扰发狂,谵zhan语甚则昏迷或衄nv血、土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脉数等。

血热与损伤、气虚、瘀血所致出血的区别:

血热——迫血妄行 + 损伤——破损脉络→导致出血较急,量多,色鲜红,病程短。

气虚——固摄无力 + 瘀血——阻滞脉道→血液妄行→

出血较缓,量少,色淡红,病程长;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概念: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至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形成:情志内郁或闪挫伤,伤及气血,气滞、血瘀同现。

临床表现:

气滞症状+血瘀症状

血瘀气滞——多见心病   气滞血瘀多见肝病

2.气虚血瘀

概念:指因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之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气虚症状+血瘀症状

2022年9月20日(in   the   afternoon)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八角藤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