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来临,雨水也随之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随着气温升高,人体内热和湿气相结合,易形成湿热,诱发哮喘、花粉症、支气管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因此,初夏养生应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气候特点进行调养。
初夏时节雨水充沛,易阻遏肝气升勃之势,所以除了目赤眩晕、高血压等典型肝火症状,还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口角炎、流鼻血、咽干痛、口苦等肝火横逆引动心火的表现,所以养生原则,以清肝顺气开郁泻心为主。习练六字诀的“嘘”字诀,将两胁之气缓缓吁出,以疏肝解郁;还可以敲打胆经,自上而下,顺着胁肋部、下肢外侧轻轻敲击;另外每日双掌交叠,以劳宫火穴揉按温养阴中之阴的小腹,有引火归元作用。
初夏时节,心脾之气逐渐旺盛,肝旺气伏,正是补益身体的大好时机。无论运动、饮食、情绪等都应符合时节特点,为安然度夏打好基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初夏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不宜过度疲劳和紧张,切忌遇事忧愁和焦虑,甚至大动肝火。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活动为“养阳”中重要一环。我们可选择静中有动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等,增加出汗量,起到“除湿”效果。但不要过度出以免阳气外泄。
夏季将至,心脾之气逐渐旺盛,是补气的好时机,可适时进食健脾补肾的食物。如山药玉米粥:山药,玉米,大米,共同煮粥,可健脾助运;赤豆薏仁粥:赤豆,薏苡仁、大米共同煮粥,有健脾化湿之功;玉米须大枣黑豆粥:玉米须、大米、芡实、大枣共同煮粥,可健脾益肾利湿。
初夏时节,虽气候转暖,但早晚多有忽冷忽热时,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易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此时应注意添衣保暖,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及环境清洁,杜绝病菌滋生。此外,还应注意稳定情绪,切忌发火动怒,以免肝火伤及脾胃。
春夏之交,阳气升发。肝火旺盛者可通过穴位来泻火。行间穴位于足背第趾间,按之可泻心火。太冲穴位于足背、二趾夹缝向上(脚背方向)4厘米的凹陷处,是人体的“出气筒”,按之可将人体郁结之气排出。可自太冲穴往行间穴方向推揉,找到痛点按压,有助于泻发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