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学网  |  培训首页 > 高考辅导班培训头条 >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攻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攻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下面分享十个文言文翻译误区,供大家参考。

  一、避免混淆古今异义

  【例】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要准确

  【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四、理解文章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题目完全做对。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咨询
全国招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