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成千上万家长的心。许多家长都把高考看成是改变孩子命运,甚至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在 后的复习冲刺阶段,家长们往往比考生还紧张,人为地制造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考生,不但未能帮助考生安心备考,而且还加大了考生考前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建议,家长在考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备考氛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埋怨,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关心,否则将适得其反。
不要以分数高低衡量孩子
现象:部分家长在 后的冲刺阶段,往往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复习效果。如果孩子在模考中考好了,就怀疑是否是老师命 题较简单;如果考砸了,又埋怨孩子不够努力;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徘徊不前,就认为孩子进取心不够,唠叨不停等等。
分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学会常务副会长、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开基认为,家长以分数高低衡量孩子的做法百害无一益。考生在平时的考试中出现成绩波动甚至是下滑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家长过多地埋怨孩子,反而容易重挫孩子的学习信心。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培养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高考。家长切忌不要人为地夸大失利的严重性,要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学科优势。如孩子在数学上总体发挥不理想,但在某些模块知识上得分率较高,这些就是孩子的学科优势。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并不都是坏事,起码反映出自己的学科薄弱环节,更有利于孩子在 后阶段查漏补缺,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孩子在模考中跌到“谷底”,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没劝了,要鼓励孩子“反正已经是谷底了,没有比这更差的了,我们相信你下一次考试会比这次更好”,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在失败中自我鼓励,树立信心,全身心投入到下一次备考中。
端正心态避免认知偏差
现象:部分考生在平时考试中,总是在新颖的题型或综合性较强的大题上失分严重,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高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备考失去了信心。
分析:张开基认为,这是因为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导致认知偏差。有一些考生特别是一些中上水平的考生,在 后的复习阶段,拼命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大题或难题,误认为只要自己在大题上胜出就能在高考中胜出,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掌握,结果往往是大题做对了一些,但基础题反而不会做或做错,得不偿失。
建议:家长要明确地告诉考生,高考题大多数由中等难度题和基础题组成,考生对于高难度题要勇于舍弃,要充分利用减法复习,夯实基础,不必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决胜高考的关键不在大题和难题,而是基础题的,要在做对的基础上再追求难题的突破,否则失分更多。
高考备战是长期而艰苦的,建议考生要学会合理用脑,对抗心理疲劳。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成绩呈曲线上升,跌到谷底才有上升的空间,鼓励孩子焕发信心,力争在高考时考出水平。同时还要帮助和督促孩子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不要心存“一口吃出大胖子”的侥幸心理,循序渐进。对于孩子的优点要放大,及时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
营造和谐氛围科学减压
现象:部分家长对高考的期望较高,即使是考生在复习时,也表现出过分“关心”,或借送水果和其他食物,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复习备考。
分析:张开基认为,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加大考生的思想压力。根据近年高考经验显示,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学习或成绩,过多埋怨或训斥,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害怕高考或不想参加高考的消极想法。
建议:家长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高考期望值,平时与孩子沟通时要降低身份,语气要平和,态度要乐观、风趣。对于考生一些不良习惯,只要不影响学习成绩就不要去纠正,要保持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 后半个月的冲刺阶段,家长要减少应酬和在家会客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单独给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进行复习。家庭的生活规律要保持与平常一样,不要人为制造紧张气氛,有矛盾的家庭千万不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起争执。在孩子复习期间,尽量不要看一些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 好别看电视,看一些书籍或报纸,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之余,多陪孩子聊聊天或做些简单的家务或饭后散散步,听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并加以疏导。
在营养方面,尽量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饭菜,但要以清淡为主,避免大鱼大肉或油炸食品,不要轻信市场上有关各种营养品的宣传,不要逼迫孩子吃一些不喜欢吃的食物。在高考期间,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在孩子赴考前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增强孩子的赴考信心;当孩子考完一科回到家后,不要过多询问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每天赴考前督促孩子准备好所有考试工具,尤其是准考证和身份证要带齐;在家休息的考生,家长在下午考试前要提前叫醒考生,尤其是英语()科目的考试比其他科目提前关闭考点,这一点考生和家长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