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语言培训学校、旅行社和留学中介纷纷打出游览体验国际的“游学牌”。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游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很多体验者表示“宣传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关指出,目前我国“游学”项目尚处于监管缺位、“灰色”滋生的发展初级阶段,还需梳理行业规范,完善市场秩序。 “游学”“减压”之旅受青睐 监测数据显示,以“减压”“游学”为主题的产品位居学生族喜爱的出游主题榜。据统计,沈阳市民团出境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44%,其中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拥有高等院校的预订热门。 《2014暑期出游数据报告》显示,欧美方向的剑桥培训中心、牛津培训中心、哈佛培训中心、麻省理工培训中心以及海德堡培训中心成为中国学生喜爱踏足的高等院校。“能让孩子去国际开开眼界,钱就花得值。”在沈阳从事医疗工作的母亲曹荔预订了美国“游学”。 记者了解到,“游学”项目多为7至15天,费用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如某外语教育机构推出“美国交流考察系列——深度交流考察9天体验营”,人均29900元,还不包括办 理护照等证件、国内部分的交通费用。 同时,与旅行社、各培训机构推出的个人“游学”产品相对,由港台地区或海外高校组织的暑期“游学夏令营”也广受欢迎。但这些校际间的“游学”同样费用高昂。 “外包”下“游”多“学”少 我国“游学”项目自2005年逐渐兴起后,近10年持续走红。据了解,在英美等有“游学”传统的,举办方多提供“一站式”服务:由举办方全程负责组织、游览和课程安排,并按照标准化体系执行。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游学”从业者透露,因“一站式”模式成本较高,国内很多游学机构采取“外包”模式,在组织学生参与后外包给有资质的旅行社。“„外包模式‟门槛低、利润高,相对好操作,„游学‟机构只需充当中介角色,不过风险度较高。说实话我们只希望别出事、赚到钱,至于学习质量是否打折扣,我们并不关心。” 在“外包模式”下,“行程走马观花,体验蜻蜓点水”成为很多“游学”归来者不约而同的感受。曾参与赴台“游学”夏令营的郝雪告诉记者,授课都是把“游学”陆生聚在一起开讲座,几乎没机会和老师交流,更没办法体验台湾学生的普通课堂,“大半个月下来基本没学到什么。”
目前国内的“游学”项目基本属于商业噱头,难以真正包含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需加强监管要冷静“出游” 中国社会科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缺少相应的行业监管,是导致“游学”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原因。由于留学中介机构不受旅游部门和教 育 部门监管,只有部门出入境管理有条件审批监督,工商部门管理的是企业的注册和年检,对“游学”项目的实际操作安全、项目质量少有涉及。 而留学中介机构国外从业的部分,部门和工商部门很难监管。就是这样的“三不管”状态,使游学中介机构长期处于法律模糊的“灰色”地带,滋生了游学产业链的“灰色”生态。 张宝义建议,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设立长效审查机制,提高违法成本,一旦出现问题相关部门“一管到底”,起到强有力的行业震慑作用。“家长和孩子在挑选„游学‟产品时,要冷静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