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考物理辅导班培训要多久,很多同学反映物理的受力分析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成绩不太好,导致对理科非常没有自信。所以今天专门整理了物理的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解决有同样问题的同学们。
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力;
(2)一般应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再分析弹力。绕研究对象—周,找出研究对象跟其它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由几个接触面(点)就有可能受几个弹力。然后在分析这些接触面(点)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挤压,若有,则画出弹力。
最后再分析摩擦力。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的地方就有可能受摩擦力。然后再根据接触面是否粗糙、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画出摩擦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分析待定力,并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4)根据力的概念、平动方程和转动方程(其特例为平动平衡方程和转动平衡方程)来检验所分析的全部力的合力和合力矩是否满足题中给定物体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一定有遗漏或多添了的力等毛病,必须重新进行分析。
苏州高考物理辅导班培训要多久,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出现一些暗示的提法,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如“光滑面”示意不考虑摩擦力。
2.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相接触不一定都产生弹力.接触而无弹力的情况是存在的。
3.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弹力时才可能有摩擦力。如果接触面是粗糙的,到底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方向又如何?这也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其它力与运动状态来确定。
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几个力?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n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与斜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及其方向才能确定。
4.对连接体的受力分析能突出隔离法的优点,隔离法能使某些内力转化为外力处理,以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但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定要根据需要,它可以是连接体中的一个物体或其中的几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千万不要盲目隔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
5.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质点与物体的差别。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情况的不同或研究的重点不同,有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有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如果不考虑物体的转动而只考虑平动,那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在以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均把物体认为是质点,物体受到的是共点力。
6.注意每分析—个力,都应找出它的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例如汽车刹车时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并不存在向前的“冲力”。又如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物体做平抛运动,只受重力,并不存在向水平方向抛出的力。
7.注意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例如所研究的物体是a,那么只能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而不能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例如:a、b两物体并排放在水平面上,现用以水平恒力f推物体a,a、b两物体一块运动。b物体只受重力mg、地面的支持力n1,a物体对它的推力n2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而不存在推力f,不能认为f通过物体a传递给了b。
8.注意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例如: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受到重力mg、斜面对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三个力的作用;不能认为物体受到重力mg、斜面对它支持力n和摩擦力f以及mgsinθ、mgcosθ五个力的作用.mgsinθ、mgcosθ只是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两个分力。
9.注意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场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向心力、下滑力、回复力等)。例如单摆在摆动过程中只受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而并不受回复力。
10.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曲线运动)。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受力情况必然不同.例如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起运动时,若传送带加速运动,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前;若传送带减速运动,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后;若传送带匀速运动,物体则不受静摩擦力作用。
苏州高考物理辅导班培训要多久?面对整个高中物理,首先不要迷茫,你要有一种信仰:“让我迷茫的原因不是看不到目标,而是我找不到通向目标的道路。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制定大体路线,然后分步解决的”。这话同样适用于生活之中。
当你告诉自己,物理想考的时候,不妨继续问自己,如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