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学网  |  培训首页 > 课外辅导培训头条 > 语文家教

语文家教

  语文家教,生命赋予初三只需一个拼字

  初三的生活悄然地溜走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石刻般的痕迹。这一段忙碌的学习生活确实很苦,可是它却让我尝到了与时间赛跑,与软弱抗争,与懒惰搏击的感受。我的初三生活,痛却感到快乐。

  到了初三,学习进入了冲刺阶段。显然,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广州高中被了好几档:示范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示范高中里又 分市属、省属、区属,区属示范高中里又有分。要想进入好一点的学校,凭的是分数。虽然说分数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分数是一条 硬杠,它是管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分数,我和爸爸、妈妈意见十分统一,那就是拼了。

  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起床,我便被妈妈唤醒。从我进入初中学习开始,妈妈就负责在早上唤醒我,从未出现过任何失误。妈妈就像一个守信的时钟,精准而忠 于职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是呀,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因为,学习与一个叫前途的东西紧密相连。学习好了,前途就会一片光 明,学习不好,虽然不能说前途渺茫,但是,其危机感是显而易见的。我时常感到前途那个“家伙”在我的大脑中晃来晃去,冲冲撞撞。爸爸对我说:知道了什么是 前途,说明你快要长大了。

语文家教

  在学校,一节课挨着一节课地上着,井然有序。要上八九节课,老师像走马灯似、轮换着登上讲台。课程被排成了一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政治……说实话,在时间里,对所有的课程都保持十分专注是不可能的。我发现,我们班里学习的同学也有上课打盹的时候,有一次,他还在上课时睡 着了。在上课时,我时常想睡觉,但我还是强忍着。我总是不时地提醒自己不能偷懒和放松,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睁大眼睛,拼命地抵抗着由于睡眠不足 而引发的困意。如果困得太厉害,我会在自己认为重要程度差一些的课堂上打盹。有时被老师发现,受到严厉批评。老师说我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还在打盹,对得起 谁呀。我很理解老师,我知道她是为我好,也为本班级这个集体好。

  晚上八点三十分,我放学了。我所在学校面对着一条繁华的大街。此时大街灯火辉煌,绚丽无比。可是,我们没有一个人肯去欣赏它。甚至会嫉妒它,嫉妒它们 的悠闲和自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晚上有三个小时的作业需要完成。放学,实际上是开辟第二课堂。离放松很远很远。

  午夜,我在灯下奋笔疾书。手又胀又酸,大脑似乎变成了糨糊。但是,作业还没有完成。此时,常有“邪念”产生,想找借口放弃最后的作业。可是,理智提示 自己,作业必须完成,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此时,爸爸、妈妈没有睡觉。这是一种陪读行为。他们怕自己提前睡了,会引发我的困意。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很困 倦的。但是,他们为了我,雷打不动地硬撑着。

  我偶尔看看窗外,临近楼房的窗户大多已不见光亮。只有很少的几家窗户仍亮着灯。我想那里也许有类似我这样的学生。他们可能和我一样为完成作业顽强地抵 抗着睡意。这或多或少地减少了我的寂寥之感。伴着钟表的嘀嘀哒哒的声音,我把作业题一个一个地干掉了。干掉了作业题,一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我感 觉到我在进步,在前进。有时,竟然睡意全无,难以成眠。我知道,夜里睡眠越少,白天抵抗困意的压力就越大。这确实很折磨人,让我感到迷惘和困惑。这样的生 活真的是很苦,而我们必须经历它。况且,没有人逼着你这样做。你是自愿的。初三的考试明显增多。一开始,有月考,周考。到后来变成了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 考。有的老师逢上课。考试能检验出知识掌握的程度,每一次考试都能让自己发现不足。

  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发了考卷,考了我们所学过的50句古诗。我感到所学大多似是而非,模模糊糊。我的大脑里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了。我知道,这是 偷懒的结果。考试惨败了。老师把判分后的试卷发给了我。她把我叫到了讲台上,指了指我的。我发现自己只答对了30句,答错了20句。一切都在我的预料 之中。老师很生气。她批评了我一通。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能掌握,说明我在偷懒,太不像话了,这是极度缺乏上进心的表现。我感到很难堪。老师罚我将50句古 诗写3遍。我知错就改。在晚上,我从9点钟开始写,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1点。我的中指都被笔磨出了一个小坑,麻麻的,酸酸的。

  当然,初三并不只有苦涩、酸楚与疲劳,更多的还有快乐。我深深地懂得,人可以自己的懒惰和软弱。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会让我们拥有无穷的成就感和乐趣。使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充满激情,紧张并快乐着。初三的生活真像一杯烈酒呀。

  初三的生活从笔尖上滑过,从考卷上溜走。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却又是充实的。如今我已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我想,也许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初三的经历和磨练已沉淀到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咨询
全国招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