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国文科研究生申请的文章比较少,相对商科申请,文科申请的人数要比较少一些。以下是一位申请美国文科研究生的学生所写的申请经验,仅供学生参考。
申请成果:
Offers and ADs:
社会工作:芝加哥大学(带奖14000刀每年),哥伦比亚大学(AD),宾夕法尼亚大学(AD),纽约大学(带奖17000刀每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5000刀两年),密歇根大学(AD)
教育媒体:哥伦比亚大学(AD)
Waiting List:
卡耐基梅陇大学Heinz college艺术管理
硬件:
北语英翻专业;T100 GPA 83
申请用到的相关经历:
社工&教育:校学生会,CMC志愿者,波兰孤儿院实习,JA中国校园团队,其他公益组织活动等。
艺管:钢琴&声乐特长,798画廊实习,合唱队,西门子中国实习。
如上所示我申了三个专业,分别是社工,教育和艺管。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三个领域,申请过程中的手忙脚乱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文书的负担很重。三套ps三套信,社工需要Writing sample,艺管需要作品集及Video essay。社工六个学校六种侧重所以六版文书,艺管两个学校两版文书。统计下来差不多需要十篇PS。此外除了常规的两位学术领域人之外,三个专业要用到三位不同领域的supervisor人因此需要协调联系5位人。除此之外,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有网络面试,因此几所学校的面试陆陆续续进行了俩月。
所以申请到最后会发现,前期的托福GRE,还有WES认证,寄送成绩单神马的,都不是事儿。
当然,如果不像我一样非要同时申请仨专业的话,负担会小很多。
说到这里,只是希望即将进入申请阶段的你们充分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一场持久战,要有耐力坚持到最后,更别提中间出现的层出不穷的小插曲需要用灵活和细心来处理。
关于硬件:不要过分高估硬件的作用
GT和GPA是我的硬伤,用“一般”形容已经远远不够。大三才决定出国,意识到自己奔波在各种课外活动和实习之中已经不务正业了太久,大四虽然稍有收敛但还是回天无力。坦诚说自己属于又懒又任性的那种学生,认定翻译不是自己要走的路所以便不再上心。虽然庆幸自己没有浪费时间,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这些经历在后面的申请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说起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还是觉得心中有愧。如果你也跟我一样自诩属于“一点都不学术”且闲不住的类型,那么请把你想做的事情做到,但同时,竭尽所能兼顾学业,不要把不喜欢当做不努力的借口,尽力给四年的学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吧。这是我四年的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申请的选择范围和结果。
However,如果你此时已经回天无力,也没必要自怨自艾。申请美国学校的一大特点便是评价标准的立体和多维。他们不会因为某一项指标的不足便否定整体,至少在我申请的几个专业领域,硬件差永远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学校更在乎的是你的经历你的思维角度你提炼出来的观点你体现出的素质。所以如果硬件已成定局,不妨在文书上多下点功夫,挖掘出自己的亮点。以我为例,t100(给母校和英专人深深鞠躬了)说得好听点是不多不少刚好够用,说得难听点就是¥%@×。结果芝加哥大学在托福线104且要求单项分数不低于26的情况下破例录取了我还给奖,除了感激涕零不可思议就差给跪的感觉之外,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和在文书里所表达的东西可能真的打动了他们。
在此要感谢咨询
关于文书:真诚重要
PS
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有过写文章把自己写哭的时候。PS构思-初稿-润色的过程,更像是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想要打动别人真的需要先打动自己。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PS不是履历表,把自己零零总总的经历全部写一遍,而更像是自省录和心路历程,的价值在于从经历中挖掘出来的思考。也许真的是文字的微妙,虚情意和过分包装出来的文字再impressive,也不如真心实意实在的思考和打动自己的文字那样touching。用灵魂去写可能显得太夸张,但“过心”是一定要的,包装要适当。正如朋友说,她最后被录取的学校都是自己在PS中没有说谎的。
RL
原则1 信能找西方人就找西方人。无论是外教,还是实习supervisor。社工的一封RL我找了在波兰实习时的上司,个人感觉很受益。5封信中,除了院长,其他都是外国人。有写作课外教,选修课外教,还有两封外籍实习上司。个人觉得原因是国际人士的Credit在学校那边 更convincing。
原则2 是熟悉程度比title更重要。原因同样是熟悉你的人才能写得真诚。班主任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四年在课上表现不佳实在没脸去找班主任。特别感谢院长,还有Nice的外教们,给了我不那么deserve的慷慨和支持。尤其是其中一个外教,原本已经不在北语任教,不但写得特别真诚而且还要我附上他的CV,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再翘他一次课的。。
原则3 是长度不重要。我发现西方人写信从来不会洋洋洒洒写满一页,从来都是言简意赅,几句话点到为止。
关于选校选专业
选校以及选专业的原则不能一概议论,一定要分情况对待。个人建议一定要去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无论是从感性还是理性上已经想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领域,特别清楚自己热爱和将要去做的事情,那么一定要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学自己热爱的领域。如果你不幸跟我一样,仍处于还没想明白的阶段,可能只有大致的轮廓但是觉得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自己的想法依然会变来变去,那不妨考虑怎样的选择会给你更多的可能性,哪里更能容得下你将来可能的摇摆和变故。所以一开始自己只选了TOP30的学校——的平台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安全的选择。虽然觉得自己够到需要极大的力气,但当初也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决定放手一搏。所幸自己和身边朋友都收获圆满,也就更坚信敢想敢拼的重要性
个人不喜欢“保底”的心态,一无所有的年龄,真的没什么好输不起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之一——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
并非鼓吹,只是希望跟那些同样怀揣梦想的你们说,没有试过之前,不要妄自菲薄,要去相信You deserve the best.
专业方面,因为通过四年的教训自己深知自己只要不喜欢就肯定学不好的劣根,申请的三个专业都是自己有兴趣的,但主申的是社工。之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专业的存在,但了解了之后发现这个专业跟自己的经历非常fit
,就像是专门为我准备的一样。而且越了解发现越有兴趣,之前自己经历里面的一些思考完全可以用在申请的文书里面,而且一写PS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这里的经验是,如果你没有格外钟情的专业领域,觉得什么都还可以,那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