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越早越好?
目前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越早学习语言越好,尤其是在外语的学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给小孩子报双语幼儿园、请外语家教等。其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关键期理论。该理论源自于心理学,认为人的早期发育对人的学习能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理论初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康罗·洛伦兹提出来的。洛伦兹在观察鸟类(小鹅)时发现,刚出生的幼雏会将第 一眼看到的活动物体认作母亲,然后跟随其后。而在初的一两天内,如果小鹅没有接触到其它任何活动的物体,随后无论研究人员怎么努力,它都不会再跟随任何活动的物体了。对类似现象的研究后来衍生为对“关键期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研究。但目前对于该说的争论也非常大,正面和反面的证据都大量存在。
那么关键期是否真的存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关键期一定存在。科学家曾将一只刚出生的小猫的某只眼睛遮住,过了一段时间,这只猫失明了,而且相关的大脑神经也萎缩了。但对于一年大的猫,这个实验并没有取得相同的结果。类似的证据也存在也母语学习中。比如wild children(类似于“狼孩”、“猪孩”)的研究也表明,早期语言培养对于儿童的母语的习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外语的学习,关键期说的争议非常大。有的语言教育学家认为,关键期确实存在,比如语音的习得。其中的一个案例是“基辛格现象”。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12岁时从德国移民到美国,说英语时一直带有浓厚的德国口音,而比他小两岁的弟弟则没有德国口音。而有的语言教学学家认为关键期并不存在。其中日本学者Hakuta的观点 具代表性,他提出:“(l) (关键期)应该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2) 关键期结束时的第二语言习得应该有明显的断层;(3) 应该有证据表明关键期内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之后有质的差异;(4) 在关键期内,环境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不应有很大影响。”(刘振前,2003:163)这四点质疑也是关键期说核心的软肋所在。目前关键期说已经进入了神经认知研究的阶段。大脑在出生到青年期前都保持着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很有可能就是关键期的来源。但人的大脑的可塑性也是终生的。只不过在青年期前可塑性较大,后来就逐渐衰退。尽管衰退,但也并不意味着关键期确实发挥作用了。因为通过学习,大脑的某一方面的可塑性是可以加强的。因而真正要证明或者否定关键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期说的争议也反映出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性的问题: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特别大。有些学习者在成人阶段,仍然保持了很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能力。比如语言学家赵元任,其在成年之后仍然能够非常快地学会一门新的外语。相反,有些成年人花费了很大功夫却未必能够学会一门外语。
那么,我们究竟该不该让小孩子很早就开始学习外语呢?答 案是否定的。因为儿童在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母语。母语能力还不完善,就开始学习外语,很容易导致小孩子的学习压力。对母语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另外,大脑可塑性的保持时间较长,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后。所以到了10岁以后再开始学习外语也并不迟。曾有一个案例:某学习者在10时还是正常的母语者,但是后来随父母移民国外,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快学会了英语,母语由于长期不使用,反倒消退了。也就是说,外语成了母语,母语成了外语。
以上案例也表明,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可能更加重要的并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语言环境和外语教学手段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