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打算花钱学习。”这是我们课程老师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然后接下来的话,差不多就是“我觉得花钱学习没必要”,“学什么啊,都这么大人了”之类的。
先说个小时候的事吧。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小男孩,暂时叫他小A君吧,小A君平时相处的都很不错,唯独在“交钱”的时候变得不太一样。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爸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于是,各类的课外兴趣班和辅导班就成了爸妈砸钱的方式。
其实我并不支持父母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榨干了孩子本身应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有兴趣有时间去学的话,那还是应该支持的不是吗?
但小A君却不是这样的。
“我妈说了花钱学那些东西没用的。”小A君经常在我们讨论兴趣班的时候过来说一句。
“我妈说了,学校的东西学好了就行了,干嘛花钱学其他的东西,有那些钱就都给我好吃的了。”小A君得意洋洋的说。
小学是这样,初中也是。
“我数学不好,我妈给我找了家教,每个周末都要上课,好累啊!”班里的小女生说。
“我也是,还得学萨克斯呢!”另一个小男生说。
然后,长大一点的小A君又过来说,“花钱遭罪,没好处!”
快期末的时候,补习数学的小女孩数学单项成绩考了全班第二,学萨克斯的小男生上了学校的文艺晚会,还收到好几个小女生的情书呢。
高中之后,就跟小A君不在一个学校了,偶尔能遇到一次两次,他的口头禅依旧是那句话,尤其是见到高中的体育生或者艺术生的时候,嗓门格外的大。
“学好学校教的知识就行了,够用”是很多人秉承的信念。
但是问题就是,学校教!的!跟!本!不!够!用!
这个问题大学之前并不明显,直到大学之后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前夕,不少人都忙碌于找工作,好不容易凑齐一桌人吃顿分手饭吧,谈的也都是工作。
交流一圈之后,才发现90%的人所从事的行业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就是大学学的和实际公司想用的,完全不沾边。
“我还得去考会计证呢。”
“我妈也想让我考教师资格证。”
“我爸想让我近外企,你看我这英语四级都没过,还得重新学。”
“我已经砸了好多钱去考健身资格证了。”
......
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小A君了,记得他成绩一般,考的大学也一般,不知道他这四年是不是还秉承“花钱学习没用”的理念,不知道他是不是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
毕业后的两年里,也没联系到过小A君。
直到前不久,儿童节那天,在地铁上,遇到了一位带着小男孩的母亲。
小男孩看着地铁电视上播放着儿童节文艺演出之类的节目,眼睛放光盯着屏幕里那个打架子鼓的小男生,然后扭过头来跟坐在一旁玩手机的妈妈说:
“妈妈,我也想学那个。”
他妈妈抬头瞅了一眼电视,继续低头玩手机。
“妈妈,妈妈,我也想.....”
“学什么学,学些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乱花钱,好好学习就行!”
“可是我们班的就有学的。”小男孩低头嘟囔着。
“他们学你就学啊!你啥也别想把学校的知识学好了就行,考个好大学,然后有好工作就行了。”他妈妈继续说,“我从小就不花钱学那些。”
我看着他们母子俩,感觉心里怪怪的。
然后,他妈妈接起来一个,听起来是她朋友打进来的,大概的内容大概是:
“哎呦,有那些钱干什么不行啊,健身房你去了你能坚持下去吗,自己找个空地跑跑就行了,花那冤枉钱,我从来不花那闲钱,照样活得很好啊!身体也没咋招。”
哦。真牛逼。我看着她体重将近150斤但个头又不到1米5的样子。
现在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缺钱,而是不知道拿钱来干什么。
除了吃喝玩乐房子打玻尿酸,把物质基础夯实的稳稳当当之外,其余的就将就将就吧。都是成人了,学什么学,有什么好学的?
夏虫不可语冰,这是有道理的。
我有一同事,每天没事干,就琢磨如何做菜。看视频,听教程,上烹饪课,厨房里满满的都是各异的锅碗瓢盆和调味品,有人问她这样做是为了啥,毕竟一个小口径的进口锅就要小五百,她说:“活着嘛,没事找事做喽,自己开心。”
还有一哥们,做销售的,上班时间没定数,但他有雷打不动的两个休息项目,健身和看书。健身卡毫不眨眼就办了三年的,有同事问他健身干嘛啊,他说:“我都脂肪肝了还不健身准备拿钱送医吗?”。他会书,坚持一周一本,家里堆满了书,问其原因,他说不上来,就说是习惯了。
习惯,是个操控人的东西,甚至能操控你的思想,并影响别人。
不打算花钱学习的人,总认为自己用不到,还要告诉别人也用不到。在他们的眼里,钱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他们过得好与不好,是靠钱来衡量的。
而在认真学习的人,总会认为自己能用到,但不强迫别人也要用到。在他们的眼里,钱也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头等重要的。他们过得好与不好,是靠努力和知识来判断的。
不拿愚昧当自知,才是很多人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