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硕贤:由于时间关系,我现在可能要压缩一下报告的内容,主要谈几个观点:我想建筑节能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必讲的,大家已经大力发展核电站,现在核电在中国的 能源比重目前只占1.85%,继续发展大的核电计划也只能达到能源的4%-5%,但是我们的技术运行占到20%,怎么样在建筑节能到一半,就是12%,所 以这个重要性大家会有一个概念。
另外建筑节能里面我想谈一下采光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利用太阳能有很多方式,一种是光伏,把太阳能变成电,能源的转换比例大概是14%,当然我们还可以直 接利用热能。重要的是光,这方面从能源项目方面对天然采光要更加重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光导纤维、利用一些反射、折射的办法。
二氧化碳排放,大家知道建筑材料是能源跟资源的顾花无,在生产这些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很多的。所以我觉得要研究紧凑型的建筑,要像日本学习,使 我们的建筑空间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的情况下,尽量节约空间,推行建筑标准化跟工业化的问题,这个是我们提高建筑质量、减少废弃物,同时也是减少污染的 途径,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我到两大集团去参观,他们主要是有一些做法,几天就可以实现,速度非常好,是在工厂预制到现场去装配。所以我觉得标准化是推 行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室内环境,我们城市居民有90%的时间是处于室内的。现在要满足热环境舒适的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前北方采暖地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其他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南方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怎么样能够满足热舒适的标准同时又节能,这是需要研究的。
另外想谈一下绿色建筑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包括我们很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实际上他们还是在原来惯性思维指导下工作。当然这里面还有我们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的建筑院系对建筑师的培养是怎么样转换到绿色建筑的轨道上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加强建筑技术和研究,这方面还有比较多的问题,过去我们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我们的建筑量非常少,当时都的十大家住就是具标志性的建筑,但是 当时我们对建筑科学还是比较重视的,有的建筑科学研究院、还有各省市的建筑科学研究所,但是现在中国成了前世界大的建筑工地,我们每年的建筑量有 20亿平方米,我们有很多的建科院、建科所都已经私企化,在增加国有资产方面是有成绩,使得我们的建筑科学的应用基础和公益性研究,包括刚刚徐秘书长从长 寿命周期研究是不是节能、环保我觉得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但是长期稳定研究是不足的,现在有很多建设的标准都是把ISO标准直接翻译过来,缺乏我们的独立 自主的研究,这方面实验室的数量也不够。像科技部在2007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个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但是这方面我觉得还很不够,特别是我们的一 些规范,在同类型的好几个实验室里面做重复比较研究,才能制定规范,如果我们的实验室数量不够,制定规范一些基础科学数据就没有办法的积累,所以要推行绿 色建筑、推行宜居城市实验室方面还要做工作。
光伏,现在我们光伏产品本国利用只有1%,或者是2%、3%,很多出口到国外去,光伏和产品一体化,这应该是将来很重要的工作,怎么样把我们的光伏产品 自己利用起来。所以加强建筑和太阳能的利用,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把每个建筑都作为一个能源的供应站,分布式的利用太阳 能、风能,风能也可以小型化在每个建筑上里面,跟智能电网结合,同时建筑物跟绿色建筑结合能耗就非常低。远大公司近在这方面做的不错,我去参观过,刚刚 讲的工业化建筑体系是用三层玻璃,能耗非常低,同时利用一个室内的空气净化装置把空气引到室内来,解决通风的问题。
宜居城市,在规划里面放弃原来的机械的功能分区,进行整合规划,而且在规划里头要注意协调。要做好绿色交通布局,这是我们的交通有很多的网,包括我们物 型网、自行车道网、公共交通等,航运、航空等等,把这些交通网也要协调,同时在一些结点上要协调好,使得这些网能够在空间上能够有机组合,减少换乘的距离 和物流、人流的,这个非常浪费。
我觉得香港做的比较好,是以地铁和巴士为公交的主体,以地铁为中心构造很多宜居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面尽量安排就业,比如提供购物中心、市场、中小学教育设施和医院的医疗设施,每个社区都有就业排练厅、体育馆健身设施,还有比较丰富的餐饮,在社区范围里要满足这些基本的需求。在这个社区里面安排以步行和绿色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在结点利用交通和市中跟其他社区联系。
同时要设置市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绿道等绿地并与相邻社区的绿色系统勾连,以形成生态廊道。社区内的家童以步行与自行车位住,通过地铁与巴士于其他社区和市中心联系,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构建宜居城市的要点。
第三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用耗能少的信息流来取代部分耗能多的人流和物流,用虚拟现实空间来取代部分实体空间,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有可能以更少的能耗来取代现在能耗大的物流和人流,以及实体空间。要真正的节能我觉得做好规划,用好信息技术这是更大的潜力。
做好宜居城市建设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做好地下管网的协调我们要用地理信息系统、把地下的一些电网、水网及其他各管网标注清楚,要发展能够从地面上的探 测地下管网的技术,这样就使得科学化,我们不会在维修这些管网时出现拉链式的破坏。还包括设备因素,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要关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对老年 人的照顾,关心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等,我们在进行宜居城市建设的时间,要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