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会的标志与主题几乎同时诞生,都始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据统计,至2010年,有主题的世博会共28届[1],产生标志27枚[2]。
标 志、英文为“logo”,中文也称会徽、会标、是体现世博会形象与特征的公共符号。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标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世博会的标 志自产生伊始就成为世博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博会的文化载体与形象内核,也是主题理念的高度精练与浓缩[3]。
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 地标建筑、场馆、展示空间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标志设计自然不能例外。从世博会主题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看,“进步与发展”有8次[4], “自然”6次[5],“科学与技术”[6]、“水(海洋)”[7]、“人(人性)” [8]都是5次,可见人一直在思考与自然、科技的关系问题,并寻求自身发展。
主题理念是“源”,标志视觉传达设计是“流”,创造切合主题意义的图 形和色彩成了设计师的追求,世博会大的概念是“世界盛会”,其次需兼顾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城市特点。在世博会标志图案中,以圆形代表“世界”概 念的创意众多,有19枚标志与圆形有关,其中直接使用地球图形有8次[9],另外,水(海洋)的图形出现了3次[10],人的图形出现3次 [11],这些视觉图形与世博会的主题可谓密切对应。
地球平面图形、简称地图,是何时被开发出来并为世人共识的?早在15世纪大航海时代,人类对 地球就有了精准的测绘;拜耶(Bayer)设计的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平面设计里程碑式的作品《世界地理地图》,又为世界细化了地图的形象 [12],地图的高频使用反映了人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关注。
1933年正值人类告别“蒸汽时代”,进入“太空时代”,芝加哥世博会标志设计体现了这 一梦想,旋转的地球划出充满速度与力量的弧形轨迹,向宇宙发散开去,据记载[13]:“玛丽(Marie Poetz)在寻找一个芝加哥世博会独特的代表物图案……”,标志表述了 “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这个地图无疑极具原创性。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标志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共同期望。
1939年-1940年的纽约世博会,标志设计者直接使用了当时的地标建筑——三角尖塔与地球造型剪影组合,有着追求现代性与功能性的特征。
18年后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洛克设计了略有变形的五星代表五大洲,地图、数字“58”和处于视中心的布鲁塞尔市政大厅剪影呈三角鼎立,标志的特色在于地图?数字?建筑有机组合,他的阐述是“……地球也应该拥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盛会。”
1960年西雅图世博会预言人类将在21世纪向火星迈进,进而征服整个外太空。标志图形是一个被称为“太空之针”的阳性象征物,内置地球图形与“21世纪”的字样,设计具有超现实风格。
1964年纽约世博会标志仍是一个地图,上面分布着世界各国的位置,象征新通讯与运输技术的曲线环绕着四周,说明科技促进着各国间的交流,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标志用树*代表人的双手,8对等大小的双手均匀分布,围绕成一个整圆,代表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
1970 年大阪世博会展示了宇航员带回的“月亮上的石头”,福田繁雄设计的标志如同一个盛开的樱花,五个缺角的圆代表地球上的五大洲,加上中间的小圆象征世界人民共聚日本,非常切合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主题。
美 国19世纪50-60年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的标志用了 “孟巴斯(Mobius)纽带”[14],循环的造型寓意生命的延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标志设计就用了燃烧的园形火焰,表达 全世界关注能源的主旨。
陆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人类将目光投向海洋,“太空时代”从此让位给“海洋时代”,在这一阶段,标志出现较多的视觉图形是波浪形。
1975年冲绳世博会主题为:“海洋—未来的希望”,圆形标志内也设计了三个重复的卡通浪花图形,代表美丽和可爱的海洋。
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的标志用了流动的水波作为图形,外形也是世人偏好的圆形。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迎着国际海洋年的旗帜举办,标志设计了世博会的英文写字母——波动的“E”字,右加一轮旭日,创意直击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