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承教育
置顶
招生热线:400-800-2176

学校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8号1楼裙楼(光大B座旁上坡通道)

古承学堂施义贞|做铁杆中医,坚持“药简方小效捷”的纯中医疗法

17 2024-09-28 09:02:43

学习笔记

施义贞 | 做铁杆中医,坚持“药简方小效捷”的纯中医疗法


一 / 医家简介


施义贞先生简介


副主任中医师,自幼受慈母在中医妇科方面的熏陶,乡里民间中医启蒙,弱冠立志学医而报考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迄今已有二十余年,一贯以铁杆中医鞭策自己,一心只在传统方药上寻求解决疾病的方法。工作时专注而悲悯,业余朝夕读书不辍,勤于探求传统医学真义,终得在中医理、法、方、药上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药简方小效捷”的诊疗风格,屡起沉疴,擅长治疗内、妇、儿诸科病症,对皮肤病、癌症、膏方养生等专科问题也颇有心得。


施义贞先生于上海徐汇滨江留影


施老师自幼受到母亲在中医妇科方面的熏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乡里民间中医的启蒙下,施老师立志学医,报考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投身于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他始终以铁杆中医为目标,致力于在传统方药上寻求解决疾病的方法。

施老师以“大医精诚”为座右铭,业余时间勤于读书,不断揣摩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真谛,形成了“药简方小效捷”的诊疗风格。他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类病症,对皮肤病、癌症、膏方养生等专科问题也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施老师强调,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人体健康是一个整体,脾胃的健康尤为重要,是“后天之本”,关乎营养的吸收和能量的转化。施老师特别提出,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它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助营卫二气,加快恢复,并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施老师的治疗特色在于“始终将脾胃调理放在首位”,以此作为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石,他曾撰“试论重脾胃思想在外感病诊治中的意义”一文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2015年第8期,阐明这一理念。


二 / 从医之路


施义贞先生在古承学堂讲解药性

“历史上有很多人学中医的都有家庭的因素,我家也是一样的”,施老师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母亲是附近几个村子的接生婆,懂草药,会接生,相当于乡村的妇科医生。这潜移默化影响了童年的施义贞,似乎是与生俱来,自童蒙时期,他就对上山采草药这类事情很感兴趣。


“我觉得(成为医生),应该还是自小我母亲(对我的影响),因为多多少少都能看得到,她急别人之所急,然后给别人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其实她真正的并没有教我什么。因为农村人观念上有分歧,认为说这个是妇科,怎么教小孩呢?”施老师说。


高中毕业后,他决心报考中医学院,顺利入读,苦学五载,本科毕业而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而他的同学,有很多人因当时西医“更吃香”而转至西医,有些人干脆去做生意,凡此种种,只有他不受诱惑,坚持本分,做中医,立志做真中医,直至今日。

从中医院校毕业,施老师对中医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在县一级的中医院,上班的时候,也碰到了不少民间中医,我都很钦敬而积极向他们请教”,施老师现在的医术,是“学院派加上民间医学融合在一起的”,遇到大病,经常有怪招频出,思路不拘一格。

“民间中医他一招就是一招,应该来说是有效就是有效,很实用的。不像有些中医,比如说嘴上滔滔不绝,实际上治病疗效却不怎么好。”

施老师临床不开西药,坚持用纯中医疗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


施义贞先生为病家把脉


谈及对他临床风格影响最大的几位医家,施老师表示,首推医圣张仲景,他从《伤寒论》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从外感到内伤,从临床诊断到治病,都切实学到很多。其次是唐代的孙思邈,“大医精诚”理念一直影响着他,医德和医术都要精进,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再次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补土派的代表作《脾胃论》,施老师也是推崇备至,曾下了很大的工夫去研读。“最后就是形成了治疗外感的这一块学张仲景,有关于脾胃的这一块学李东垣。”施老师表示,“外感”和“内伤”相结合,收获颇丰。

“如果真正说只能选一位的话,我觉得还是医圣张仲景。”


三 / 医家观点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开业典礼签名墙的留影


施老师分享了他对几个中医话题的观点。



经 方 -- 时 方

时代原因,互相纠偏,各有功用


谈及经方与时方之争,施老师分享了他的观点,经方流行有其时代原因,古代先贤因为气候和社会的因素,创制了经方。但经方用药较为刚峻力猛,若辨证不到位则弊病渐显。迨至金元时期,后人补偏救弊而逐渐创制时方。时方中许多方子亦多有效验,“比如说我们的四物汤、四君子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这些都算时方”。

时方能够弥补经方的不足,一直发展下来,用药渐趋柔和。直到清代,“我们江浙沪这里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医家,叫叶天士“,天医星医名响彻大江南北。引得无数医家效仿学习,江南地区用药便开始以倾向寒凉为主的,影响以几百年计。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开业典礼分享学术观点


叶天士把张仲景这个经方,拆解糅合,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活学活用,疗效卓著,自成一派。清代温病流行,天气比较燥热,所以他开的方子较多轻灵透热凉润之辈,叶天士是百年难遇之医学集大成者,但后人资质不如,学他未能学全而用药渐趋寒凉之弊。当今经方又热起来,便是“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又开始纠正这个寒凉派的弊病”。


临-床-特-色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固护胃气


谈及临床特色,施老师表示,他临床看病以中医内科为主。中医内科在历史上称为“大方脉”,大方脉包括妇科(女科)跟儿科(儿科称为“小方脉”,幼科)。在临床上,“不分男女老少,还有从内到外,比如说内科的,包括皮肤科等”,都可以诊断论治。

“在历史上来讲,中医本身就是全科。”施老师说,以中医理论来说,肝、心、脾、肺、肾不可分割;以“天人合一”思想论,中医不是治疗具体的哪个病,而是调人的身体。“中医是治疗生病的人,西医是治疗人生的病”,所以其实掌握了调节人身体的规律后,“各科都是能看的。”施老师解释说。


“我原来刚毕业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一个病人他眼睛有问题,他牙齿也有问题,胃又不好,脚又痛。结果到医院去,同时挂四五个科,四五个科的医生没坐在一起互相商量,然后各自开各自的药,病人全部拿回家一起吃。这样子病没好,反而把身体吃坏了。”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大厅授课


施老师认为,中医最重要的观念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他几乎把人的一辈子所有的常见病、多病是做一个整体来看的。而不管治疗哪一种病,都“很注重对脾胃的调理”。脾胃是后天之本,施老师娓娓道来:“通过把脾胃调理好了以后,这个药喝进去,它不会有副作用。而且第二个它恢复的快,所以这个时时固护胃气,时时保护脾胃,万病以调脾胃为先。这个应该是我的一点点特色的。”

中医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人脾胃健康则营卫二气足,营卫二气足的话,抵抗力就足。


中 医--西 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及中医与西医之争(并重),施老师认为,两门医学分别滥觞东方与西方文明,从理论到用药均有明显不同。他表示,要辩证看待:“我们应该认清西医的这个优点跟缺点,比如说在妇女生育这方面,在急救方面,还有在防疫的隔离这方面,其他比如说抢救、急救、手术这些,确实是西医的一个长处。”施老师举了几个例子,如旧社会时,女子分娩常九死一生,自西医妇产科在国内发展起来,妇女生育要安全很多。再如某病家找某老中医调理脾胃,治了好长一段时间,效果不佳,患者去查胃镜方知罹患胃癌。再如患者月经不调,医生在早期通过把脉不明病家是怀孕,结果开了活血调经药,导致伤胎等。施老师谆谆告诫:“很多西医的检查很明确的,我们中医是应该要承认,而且要把它用起来,作为我们望闻问切的一个辅助。”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开业典礼签名墙的留影


施老师又说,同时也要了解西医的缺点。“比如说对一些慢性病,要从根源上治疗的病,很多都缺少有效的方法。在内科学里面,西医的《内科学》这么厚的一本书,其实很多慢性病都是治不好的,需要终身服药”。

从事中医者,应该也要博采西医之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精益求精,同时给病人以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医 患--关 系

大医精诚,一视同仁,未病先防


谈及医患关系,施老师想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的教诲。他说,“一个医生他首先要博极医源,要求你一定要能够用心的去学习”,然后对患者“不分长幼妍媸,不分老的、少的、美的、丑的,大家一视同仁”,他还说,要学习先贤“但愿人无病,何妨药生尘”的胸怀。

施老师认为,中医真正的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医学,本来就是为大家解决问题的,不至于引起医患关系的冲突。他坚定而自信地说:“只要我们按照中医的这个理念走下去的话,应该来说医患会很和谐”。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进行门诊教学掠影


施老师还提到了中医的“治未病”特色,他笑称,曾向某大领导建议,“如果好好的把中医发展起来,急诊科ICU里面的病人起码要少一半”。中医提倡治未病,察色按脉,见微知著,早治疗。古代就有《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

谈及大方子,施老师表示坚决不能开。他认为不精准的开方就是浪费药材,而“浪费药材其实就是在浪费土地的能量”,因为药材是从土地中吸取能量长养的。他表示,每位中医人都应该能够精益求精,用最少的代价把病人这个病给他治好。“如果说每个医生都能这么想的话,我想病人的负担也很轻的”,医患关系何愁不和谐?


四 / 医案分享


施义贞先生在承信余堂开业典礼签名墙题字


施老师讲述了他在临床治疗中印象深刻的三个案例。


救 治--危 重

四两拨千斤,阴平阳秘,危中起沉疴


大概十年前,有朋友请施老师去他老家帮一个老人家看病。施老师记忆犹新,“山路弯弯曲曲,行车一小时后才到,一位女性老人家大概七十来岁,人已经躺在大厅,马上就准备办后事了。”老人家奄奄一息,喝一口水都吐,经了解,是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反复失治误治,以至于整个身体气血阴阳都不平衡了,寒热失调,脾肾亏虚,且湿浊壅塞,阴阳格拒。医院里的医生束手无策,让家属带回家准备后事。


施老师想,既然患者家属托朋友相求,无论如何也要尽力一试。病家如此虚弱,开始需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当时我就想到《伤寒论》里面一个方子,提笔开方,只有四味药,两温两寒配伍,我开了比较小的剂量,当时去抓药,一副药才一块多两块钱。”熬煮后,吩咐家属少量分次的,点滴的给患者服药,发现老人竟然没吐,家人大为惊奇。“后来就这么便宜的药吃了两天,人活过来了,活过来以后说想吃粥了“,


患者觉得喝施医生的中药效果好,干脆西药也不吃了,也不做化验,不管肾功能指标多高,就光喝中药。坚持调理半年后,“整个人好了,还会做家务了,后来就是这样子,时不时的找我开中药调理,就是多活了八九年。”

施老师补充说,四味药是《伤寒论·厥阴篇》中一方,为黄芩、黄连、人参、干姜,能调节这个气机升降,能平衡阴阳。虽然量小,点滴进入也有奇效。

施义贞先生与古承学堂刘勋亮校长共同拜访御医传人党惠庆先生


方 小--效 奇

辨证准确,附子温阳,险处逢生


施老师谈到十年前的一次诊断经历,有河北的朋友托他给一位湖南的朋友诊治,病家是一个三岁多的小朋友,因为感冒发烧而至全身水肿,经某三甲儿童医院收治后,症状不减反危。水肿加剧,医院开了病重通知,患者家属只好广泛求治。

施老师充分了解病情后,开好了方子,没想到患者家属差点因此打起来。因一部分家长认为,方中有少量附子,觉得有du,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吃。另一部分家长说,孩子病重,没有办法,应该相信医生……后来是孩子妈妈排除万难,拍板决定服用。“喝了两三天以后,这个身上的水肿,居然慢慢的消了。”施老师现在仍感幸运。

本来是儿童医院下了病重通知,谁知一点点中药喝下去后水肿就逐渐消退,病情向好而顺利出院。施老师不无感叹:“我觉得在我的一辈子里面,这个案例都很有意义的,我经常会想一想,做做总结——为什么中医在你发挥的好的时候,会有这么好的疗效,又不需要多少药的”。


施老师坚信,中医药非常值得我们去钻研。

施义贞先生与非遗耳穴传承人霍永芳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及 时-转 诊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分轻重缓急

施老师继续分享,当医生要知轻重知缓急,懂得标本虚实,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能只想着“我能治哪些病”,还要提醒自己,“哪些病我是不会治的”。


施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数年前,某公司老总很信赖他,带其七十余岁的老母来诊,要求调理身体,经望闻问切后,他发觉病人脉细几近于无,除此之外,整个人看起来却并无明显异常,只是面色㿠白。他当时无法明确诊断,但是感觉患者一定有某种问题,“后来我就极力跟他讲,我说老人家还是尽量到医院住院去检查一遍”,在施老师坚持下,病家住院进行检查、观察,结果发现有心肌梗死情况,仅住了1天,便突发心脏急症。后来又及时转上级医院,却只坚持了五天,人就离世了。

“你看1天加五天就是六天。我们一般开药是开一周,如果我嘻嘻哈哈,说没事,我来给你调理,那么我给他开一周药,变成是喝我的药走了。这个时候就是跳到黄河都没法说了,这个案例一直让我反思,临证有这样的灵感,靠的是平时的苦练,唯手熟尔。”

施老师强调,当医生要保持谨慎心,孙思邈真人曾经告诫:“读书三年,便说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觉无方可用”,学医之人万万不可大包大揽,“不能说这个我也会,那个我也会,更要了解自己是哪些是不会的,我们要善于避开这个风险。”


五 / 对话实录

施义贞先生接受古承刘勋亮校长访谈



对话--访谈


承信余堂:您已行医二十余年,中医这份职业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施老师:说实话,我自己作为医生,在生活当中来讲,受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给自己也好,给家人亲戚朋友会带来比较 大的便利。一方面,比如说会经常跟家里人讲养生注意要点,另一方面,家人亲友不用有一点点小问题就跑医院,这类麻烦就可以少很多。

作为中医,我要求自己用纯中药去解决问题。一个合格的中医,一定要有正统的中医的思想。我在考虑诊断这个病人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西医的检查手段。但是我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一定要纯中医的从中医方面去想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年深日久了以后,就会练就真正中医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的,只要你为病人着想,那么在社会当中尊敬你的人还是蛮多的。


承信余堂:您的生活态度,或者说对于大众有何叮咛?您希望大家如何认识中医?


施老师:我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很多人他不信中医,要么另外一拨人他很信中医,这是两拨人。作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教育,只有筛选,不须过多争论。要看中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比如说有时候夏天的感冒,你喝一瓶藿香正气水,它马上就能好起来。你干嘛要跑到医院去打点滴呢?是吧?所以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应该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中医。凡事可以去多了解,多学习,那么自然能够从中受益。


承信余堂: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打打坐、站站桩,从这个方面是不是会让他们慢慢进中医的门?


施老师:中医是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医学,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很多中医的道理,都是在中国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习惯里面。一说到中医,不是说就一定要吃很多很苦的汤药,要么就针灸、拔罐,那不是的。其实从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很多可以作为药用,包括锻炼,这些只要你结合中医的理念去了解,慢慢的去锻炼、去体会,其实都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的中医的话,一边是给人治病,另外更多的是传授给他健康的理念,上工治未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或有感而发,请在文章下方评论区留言。


古承学堂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文化传播,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帮助数百名中医爱好者完成了拜师公证。学员通过跟诊师传、学堂授课,积累中医临床经验,考取中医执业资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河北等地与数百名中医明家合作,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一站式”中医学习服务及职业生涯发展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医馆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医馆”,以中医教学门诊为主要特色,为古承学堂开展中医教学赋能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古承教育

免费提供问答解答,帮您轻松解决难题

热门课程 全部课程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