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董针疗法培训班
54
2021-08-02 09:18:59
学习笔记
针刺的疗效,决定于是否得气。得气,在病人一般是有酸、麻、胀、沉、抽、颤及触电般等等感觉;医者亦同时得到感觉,有时如鱼吞钩一般,有时针下有气流动等等。不得气,则针下发松发滑。得气快的病人,痊愈快;得气慢的病人,痊愈慢。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不得气,并不取决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故此留针没有多大意义。而得气与否,则取决于手法,手法正确,病人及时得气,就不要留针,出针即可;病人难以得气,仍需多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出针。古代并无留针之说,而以得气为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针刺有时会发生晕针,一般是由于病人体虚,受不了得气的反应,针后会有头晕脑涨、恶心欲呕之感,甚至发生休克。也有的病人怕针,见针就会头晕。根据临床经验,越是晕针的病人,病好得越快,因为晕针说明病人得气而发生作用。清代中医李守先著《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针灸书上说,救治晕针,要扎人中或足三里,其实多此一举。既然晕针是由于针刺所致,现在又加针刺,企图救醒病人,岂非自相矛盾?对于轻度晕针者,起针之后,只需让病人平躺,不放枕头,脚部垫高,使血液回流,补足脑部供血,这样过一会儿就能恢复。或者用热毛巾敷头,也可帮助恢复。再严重一些的晕针,起针之后,以指甲速掐患者的中冲穴,使之醒来,然后喝杯热水,好是糖开水,可以解除晕针。先辈说过,针刺无补,全是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减轻,这就是泻而不补的道理。因此有人研究针灸,效果也很好。针灸书上讲的所谓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等,其实临床意义不大。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自古以来,针灸分为两派,一主补泻,一主手法。即使就补泻而言,没有手法,也做不出来。所以归根结底在于手法,手法是针灸的灵魂。旧社会的医生为了谋生,一般对手法都很保密,所以医家多言补泻,讳谈手法。遂使补泻之说成为“显学”,而懂得“朴学”(手法)的人少之又少。
7月18日--7月23日(18日全天报到)重庆站
8月20日--8月25日(20日全天报到)杭州站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课程分类
取消
学校菜单
取消
更多免费服务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