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董氏奇穴 董氏针灸相关核心理论之一
关于董氏奇穴的学术渊源,董公曾说:「此系 祖 传 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原理与易经及内经有关。」此外即未再多言,至其1975年去世,亦未再提及其渊源学理。所以我们多读内经、易经,必将更有助于深入研究和灵活应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虽号称奇穴,但系统井然,穴位分布全身,比传统经络系统更为缜密,治疗疾病范围极广,应用极为简便,不弄玄虚,是一套完整的针灸体系。
一、董氏奇穴分布
董氏奇穴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
董氏针灸以部位定穴。这样便于理解和学习,对针灸初学者来说更易于接受,有利于针灸的大力推广。虽然董氏针灸是以部位定穴,但董氏针灸和传统针灸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因为董氏针灸很多穴位的取用原理是根据传统针灸经络的关系为基础,如果有了传统针灸理论做铺垫,那么很快能学好用好董氏针灸。
董氏针灸针刺时多紧贴骨缘、肌腱,有骨贴骨,有筋贴筋,这是董氏针灸的一大特点,所以明确了这点,董氏针灸定穴就容易了,如一一手指部位所有穴位均紧贴指骨骨缘进针即可。
董针很多穴位的分布,在效用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肝门能治急性肝炎,位于小肠经上,腕骨能退黄亦在小肠经上,这是认识到小肠为分水之官,能清利湿热的应用。又如心门与小海相近而治心脏病变,其门其正其角在大肠经上能治痔疮,解穴能治气血错乱与梁丘相近……等等。
一般不在局部取穴、仅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施针,胸腹及腰背部位,则以三棱针浅刺出血,危险性少。
二、董氏针灸的命名
董氏奇穴的命名,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含义,理解穴名对临床具体用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便于临床记忆。
1根据部位命名:如肩中、侧三里、耳环、足三重。
2根据五行命名:如土水穴,从穴名看,作用于脾肾二脏,主治之久年胃病多因肝脾不和、脾肾两虚所致。再如水金穴,从穴名看作用于肺肾二脏,金水相通,有滋肾补金的作用,特别适合肾不纳气所致虚喘患者,凡是关乎肺肾二脏之病均可用之。
3以主治功能命名:这类穴位直接以治疗作用而命名,能够非常清晰的明确穴位功效,一看就明白。
如:妇科穴、脾肿穴、肠门穴、心门穴、肾关穴、失音穴等等。
4以部位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命名:
如:手解穴、指肾穴。
5根据数字命名:
如:三重、三江、三金、七里、九里等等。
二、董氏针灸之手法
“扎针不灵,补泻不明”,传统针灸中极为重视补泻手法,这是获效的关键。但补泻手法目前还尚不统一,历代补泻手法各有不同,各个针灸流派手法又有不同。据不完全统计补泻手法多达四十余种,这对针灸初学者来说难掌握,也是头痛的事。
董公根据董针取穴思想研究创出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简单实用,操作非常简单明了,既减轻了患者之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临床疗效。
董针具有易学、易操作的特点,无须复杂的补泻手法,即可达到应有的疗效。若能正确地运用这些针法,不但对常见病有确切的疗效,对久治不愈的顽症痼疾依然有显著效果。董针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针灸之林的一朵奇葩。这些针法理论不但在董针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针灸中也被广泛运用,因此董针在针灸临床中已成为时下新针法。
董针手法简洁,董氏奇穴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未完待续)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