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职业,不同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成就,最关键的就在于思维,思维意识的不同会引导你进入不同的圈子,不同圈子的环境会造就你不同的影响力和价值感塑造,从思维带动行动。小马宋老师《朋友圈的尖子生》,里面有一段写李叫兽的读书和运用方式,比如书里有一段写道:“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适合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化的信息。”这句话是李叫兽在某一本心理学里面看到的一句话,一般大部分人读书读到这一句,一定是翻篇过去了,但是李叫兽看到新的知识点一定会去举证几个例子去验证。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就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以上几句文案是不是都很有画面感,能够让你快速产生直观的视觉画面,从而来证明:“人的爬行脑,更加适合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化的信息。”这就看到了区别,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获得的知识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一样,你没有去挖掘某些点的价值,更缺少去用实践去证明理论的行动。而这样一句话知识点,是不是就可以让我们以后在做设计或者写文案的时候,都能够更加明确到一个点上,更是对我们作品的一个检视。这样的做法,也正和王阳明先生提倡的一样: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你的所见所闻都会成为我们的“记忆储备”,而这个也是我们灵感的重要来源。每个人的能力很重要来自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说你读了多少书,而是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明白了这点,才能更好地构建自己的“记忆储备”,也就是我要讲的灵感源。比如拿设计师来说,当你学习了10本书,这10本书分别是不同的一个方向,可能有历史、有科普、有心理等,那么当读一本历史的时候,你了解的只是历史这一本书的知识面,而读完了10本,那么这些所有的知识在你的脑海中会形成汇聚,最终会衍变出更多的知识点。这也就是我所讲的由“记忆储备”而衍生的“灵感”,假设你做了一个logo设计,就是狐狸和铅笔的结合,那么这个是有狐狸A和铅笔B结合而衍生的一个logoC,那么就是在你知道了A和B之后,能够直接衍生出来的C。那么当你看了更多的知识之后,经过一个汇聚和衍生,那么你的灵感之源“记忆储备”会随之而增加,当你知识越来越多,灵感源的储备也会随之扩大,那么你的灵感也会越来越多。这个地方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李叫兽提到的“自动触点”,这点我之前再讲灵感的时候,没有详细的讲到,这个地方可以说一下,感觉对于我们设计师也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是自动触点?我延伸到设计上,就可以理解为是大家所谓的灵感一现,但灵感一现是需要你有一个前期的了解到实践。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你在看一本设计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理论:提高冲击力的三大点:星空、爆炸、强透视,那么有一部分同学看到之后,就翻过去,以为自己懂了,但是你立马就选择去实践了这个理论,做了一张海报去实践,又做了一个画册的版式去实践,那么这个时候你把这个理论实践化了。那么下一次在需要画面有冲击力的时候,第一位同学就会很难记起这三个方法,而你在经历过实践之后,星空、爆炸、强透视会被自动触发。当你把理论实践化之后,在你的“记忆储备”中就留下了一个“自动触点”,那么后期需要这块知识点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所谓的“灵感一现”。再比如你开车的时候,学习驾照的时候,档位你都不知道,但开了5年车之后,所有的动作都是不自觉的,只要你需要前进还是倒车的时候,留在你“记忆储备”里的这个自动触点就被自动唤醒。所以不用总是去羡慕别人多有想法,灵感有多少,你要去建立你自己的知识“记忆储备”,而且也会通过不断的实践化,去增加自己更多的“自动触点”,针对我们设计师来说,就是通过“记忆储备”而不断扩充自己的灵感源。随着你的“记忆储备”而增大,触点会越来越广,而且随着你的刻意练习,触点是会不断增多的,那么你的灵感也就变的越来越多,在需要的时候就会被自动唤醒,成为你所羡慕的“灵感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