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青春期孩子都有叛逆的心理,他们也渴望被尊重,所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做决定,让他们从各方面得到尊重,而不是一味的自作主张,都为孩子做好主,跟孩子一起整理他的小心思,青春期都会有烦心事,事情多了杂了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你愿意多花点时间主动和他沟通,共同商量如何解决,而不是越帮越忙,孩子是很愿意和父母谈心的...
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
想象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没有保险杠,没有气囊。青春期人类,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简直不足以自称曾度过青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类又可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成长,激素剧烈波动,性成熟得足以制造下一代,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我们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在人类演化,青春期与其说是必经环节,不如说是生产力发达导致学习期延长。在远古时期,一个人高马大的性成熟少年,已可被视为成人,出能战斗,建立社会地位,入能求偶,从事高危性行为。到了如今,这些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引来父母的惊骇反应——天哪,你还“未成年”呢!
然而青春期的大脑热爱冒险。成年大脑对“损失”更敏感。但对青春期大脑来说,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的大脑中,“快乐中枢”腹侧纹状体( ventral striatum)有着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令少年们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当收到的奖金比预期更多时,8至30岁的被试者里,快乐中枢反应大的是14至19岁的人群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能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 。正常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可能“追逐损失(loss chasing)”。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同时,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类身上”,哪怕自己喝醉嗑药无保护性行为,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状况,再说了,“一次而已,不会出事的”。 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不要总是强迫孩子。我国知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就拎出一只还在“喔喔”叫的公鸡。并掏出一把米往公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 在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以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父母应该懂得强迫孩子学习效果并不好,填鸭式的教育更是效率很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总是吝啬你的言语,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去做,比强迫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