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CAR”心理需要模型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
在动机理论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两位***的心理学家,他们将人的内驱力分为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胜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归属感(relatedness)。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内驱力,只需要在这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就好了,依据该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了“CAR”心理模型,来帮助孩子提高内驱力。
1.归属感,归属感是孩子内心中的一种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认可并接纳时内心的一种满足的感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其中尊重和爱的需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分大人和孩子。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感受到家里是爱意满满的,是无限温暖的,那么走出家门,场上我们更有干劲去努力拼搏。因为我们拥有足够坚强的后盾。
反之,如果家里总是有个对你劳动训斥的伴侣,嫌弃你为什么这次没做到***高的业绩,嘲笑你为什么没升职到更高的职位,你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如果他们因为成绩不好而总被批评和训斥,他们感受到父母更加在乎成绩而不是在乎他,他们同样会倍感失败和失落。
所以,做家长的,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才会增强他们做事的效率和信心。
2.胜任感:孩子会通过自己所做的行为、努力而获得积极的对自我价值感的体验,所以,“胜任感”又可以成为“自我价值感”。
通俗理解,就是“我能做好,所以我是有价值的,既然我是有价值的,那我更有干劲继续做下去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电子游戏学习。
为什么孩子们一旦玩上电子游戏,就很容易沉迷其中?
因为它的设计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游戏中不断给孩子提供正向的即时反馈,这些即时反馈像一个个钩子,牢牢勾住了孩子。
小孩子玩游戏其实大部分时间总是输,但是他们为什么还爱玩呢?
因为虽然他们不断输,但是他们的得分是不断提高的啊,上次是100分,这次居然得到了240分,他们的胜任感提高了。
学习跟游戏相比,是不同的,因为孩子得到的是延迟满足,所以,在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时候,家长应该注意多给孩子制造即时反馈。
应该怎么做呢?应该及时给与孩子正向反馈。
你可能会困惑了,“你前面不是说不能用物质奖励吗?不是说外部奖励不好使吗?”
这里要分情况,你要看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家长说:你只有……才可以……,那么孩子会感受到奖励其实是家长的操控,孩子的自主感下降,受控感增强,的确会削弱孩子的内驱力。
但如果奖励代表的是某种荣誉或者肯定,就能够强化孩子的胜任感, 例如孩子参加物理获得奖金1000元,这和你这次好好考,考***名奖励1000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具体建议:
描述性的称赞比笼统的称赞,更给孩子带来更多胜任感。
不太理想的做法:你真棒!继续加油。
比较理想的做法:你这次的物理考试考了90分,你这段时间为此付出的努力,看到的成果,你的成绩进步了,我为你这段时间的自律和坚持感到骄傲。
单纯的“你好棒”,孩子是感受不到太多胜任感的,听多了之后效果就更差,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对他每一次的进步给予准确的正面反馈,这孩子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3.自主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对于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对此进行控制的。
我们都有同感 ,一件事情如果是我们自主选择的,那完成的几率就较大,但是如果是被迫被要求的,那么我们内心就会有逆反心理,就会排斥和抗拒。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没有人喜欢被控制、被胁迫。
所以当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有发言权的,有主动权的,这样他的配合度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孩子不主动做作业,那家长可以给孩子出选择题,让他自己选择,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画画?
如果孩子参与了约定和协商,他们会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也会体会到自主感,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这又会带来更大的胜任感,自然就有助于形成内在动机。
需要避免的雷区是:
勿用“如果你……那么才可以……”“你有你……才能……”等胁迫的语气,这样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感。
不要去对孩子进行无谓的时间限制以及威胁,如果非要有时间的话,我们也要让孩子自己去进行设定。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的;但是,做父母的能力,却不是天生的。这需要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自觉去精进。
做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但是不代表,做父母的不需要学习,毕竟我们孕育的是一个生命,我们的教养方式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