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上学”的问题,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遭遇这一问题的家长异常焦虑却又无计可施,作为旁观者,人们往往感叹现在的孩子太矫情。
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他们不上学的行为会引发家长极大的焦虑情绪。面对这种行为,家长往往会采用“询问原因”“否定感受”“积极劝说”“暴力威逼”四步走或其中的某几步来应对。
仔细体会这四种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家长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急于达到让孩子返校上学的目的,或者说仅仅想达到这一目的。有人可能会说一开始家长不是询问原因了吗?怎么能说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其实仔细推究你会发现所谓的“询问”只是走过场,是“走形式”而非“走心”,家长面对孩子不上学的行为,内心无法平静地面对,细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体察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即使询问,也只是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等一连串的询问一样,孩子回不回答原因,家长并不关心,即使回答了,也会以“这是什么事儿吗?”“你把心放到学习上别管它”“习惯了就好了”之类的话语迅速否定孩子的感受,把话题转到“上学”上来。
他们只想让孩子上学,尽快上学。所以前两个环节被忽略或被迅速转移,开始语重心长地说出“应该上学,也必须上学”的种种理由。孩子的心结打不开,自然不账,坚决不去或者去不了两天又回来了,于是家长恼羞成怒,开始“武力威逼”。
一直以来家都被比作温暖的港湾,倦了、累了、受伤了都可以回到这个温暖的地方休息、疗愈。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或大或小,或重或轻,于是他们跑了回来,企图回到家中寻求鼓励和支持,寻找温暖与呵护,但现实让他们失望了,焦虑的家长软硬兼施,孩子进,无力进;退,无处退,被逼入了绝境,无力面对,又无法解决,所以有些孩子选择了离开。
面对这种选择家长难以理解,后悔于自己的威逼。在严重的事情发生之前,在后悔之前,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家长的爱、温暖和支持。
如果将孩子比作一棵树,家长的爱便是他成长的沃土,爱让根固,根固则可树茂,即使外界有风吹雨淋,这棵树仍可健康的成长。
孩子遇到挫折跑回家来,家长肯定会着急焦虑,希望孩子返校正常学习。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接纳孩子,允许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回来。接纳就是***大的爱和支持。然后询问原因,换位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表达理解。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一起面对。若仍无法解决,向学校心理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切不可鲁莽行事,给孩子造成二次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