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好课程的功能与定位关系
课程的功能包括基础功能、过渡功能、可持续发展功能,具体来说,基础功能包括知识结构建立、专业知识获得;过渡功能包括研究能力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实践技能的掌握;可持续发展功能包括白主学习更新知识、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课程的定位包括层次定位、目标定位、内容定位、性质定位。只有课程的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功能,让硕士研究生构建白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专门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独立地完成科研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笔者曾经在某高校就硕士研究生课程数量与结构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中硕士研究生认为需要的课程排序是实验类课程电会科学学科为文献导读课程)占37. 5%,学科进展和硕士研究生班讨论课程占19. 7%,专业学位课程占17.7%,专业选修课占13. 7%,公共选修课占8.5%,公共学位课占2. 9%。
(二)理好课程的数量与结构关系
课程的类型按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贡献度可分为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支撑课程三种,包括认识及研究方法类课程、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及专业类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人文教育类课程、学科交义类课程。笔者曾经在某高校就硕士研究生课程数量与结构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中硕士研究生认为实用的课程排序是实验类课程电会科学学科为文献导读课程)占32. 1%;学科进展和硕士研究生班讨论课程占24%;专业学位课程占22. 4%;专业选修课占14%;公共学位课占3. 90 o;公共选修课占3. 60 o。硕士研究生认为需要缩减的是公共学位课程占41. 5%。
(三)理好课程的质量与效益关系
课程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效益指投入与产出比例,投入即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教师在教学上所花的时问与精力,产出指学生受益情况,资源的利用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高,讲授前沿的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深入研究把握硕士研究生教学规律,往往能够取得好的课程质量,提高课程效益。相反,如果教师的知识水平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忽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则无法保证取得良好的课程质量与效益。要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质量与效益,重点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硕士研究生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
(四理好课程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程应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传承优良与探索发展相结合。在坚持传统优势做法的基础上能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的发展既是传承优良基础上的发展,又是改革创新指导下的发展,还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要注重创新型课程的建设,开设前沿、研讨、实践类课程尤其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立论与论证的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要强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造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的主动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问题驱动模式的建立。要注重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发展。课程的发展关键是教师的发展,目标是为硕士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资源,要将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重点,培养一批适合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推动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质量与创新是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个重要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启动以及硕士研究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了改革的动力。根据管理学上的态势分析法理论即分析法,在推进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服务的进程中,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优势与动力同在、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更重要的是确定什么是关键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而推进课程改革,进而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