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会有书友问,为什么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转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个提起的动作,或是多了些中侧锋的变化 。
这样的观察很仔细,值得肯定。从点画上来看,古人的圆线存在各种形态,但无非就是有了提按或中侧锋的动作;然而古人用笔圆厚,更多的圆线是饱满的,加了提按和中侧变化,只是起了丰富和调剂作用,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更多的人在转的地方不注重调锋,使得侧锋过多,圆线扁薄。还有一部分人是在转的地方提起笔锋,回避了绞转。因此,如能掌握好把线条写得饱满,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话下。
王羲之的出现,让绞转笔法的演进达到了成熟,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王羲之的单字,会发现线条边缘的形态更加的不规则。最典型的,比如左右不对称,在一些圆转的地方,王羲之的线条出现内尖外圆的形态,如上图。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复杂用笔。
相比之下,纯粹平动的用笔,线条两侧呈对称状,最典型的是小篆:基本对称而有渐变的线条边缘,多是纯粹摆动和提按用笔。如上图,绞转用笔,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对称线条边缘。
总而言之,线条有弧度之处多有绞转笔法。很多人会写楷书,不会写行书,除了不明白笔势还在于不懂得绞转笔法。因此,练习绞转笔法时需要注意:
不要刻意顿挫用笔,起、收笔处要“空中转”多于“纸面转”否则会尖涩浮滑,行笔处的转以厚重圆浑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