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限是什么,底限就是某件事 低能接受的标准,为什么说亲子教育需要有底限?
有一次坐地铁,车上不算太挤,但也没有座位。爷爷奶奶牵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上车,男孩闹着要坐,边上坐着的小哥就起身让座,孩子一屁股坐下去,爷爷说,来,给叔叔说声谢谢。男孩哼哼唧唧的闹了一会儿,家长也没坚持,哄着孩子去玩游戏了。
挺常见的现象是吧?但是请试想一下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想要一个玩具,家长说不,因为家里同类型的玩具有很多了,孩子哭闹折腾。或许是心疼孩子,或许是被吵得不耐烦,或许是不想在大庭广众下丢人,家长妥协了——从此在孩子心理种下颗种子,没有什么是哭闹解决不了的;
闯祸了,家长要批评他,孩子哭闹,家长停止批评,摸摸孩子的头去收拾残局——从此孩子认为,只要哭闹就能避免承担责任……
孩子的行为叫做恃宠而骄,家长的行为叫做没有底限。
哭是发泄情绪的自我保护方式,而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你想要玩具可以,说出合理的理由,说服我,为什么在家里有那么多同样的玩具的情况下还要这个,如果能说服,那就,如果没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就不;
你闯祸了,害怕,可以,我会告诉你我们一起承担,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哭也没有关系,哭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当时为什么会闯祸?该怎么样弥补?为了弥补你要做些什么?然后站出来,自己去道歉,你那一部分的责任你去承担,确实需要帮助的地方,家长也绝不置身事外。
理想的家长是严慈相济的,对孩子不娇不纵,爱在细微中,严在该严处。
有个小朋友今年刚上小学,暑假父亲要求他每天背一段弟子规,背完了就可以玩游戏看动画片。背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一段的时候怎么也背不会。孩子背书背的烦躁,又想看动画片,就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是不是不爱我。”
这位父亲放下手上的工作,抱着孩子告诉他当然爱他,安抚孩子的情绪,但同时也告诉孩子,背书是我们之前就约定好的事,你有困难可以告诉爸爸,爸爸会跟你一起解决,但是这件事我们还是要做。
于是,父亲陪着孩子背书,给孩子解释意思。并没有花太长的时间就解决了,之后还陪着孩子玩了会儿游戏,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一直在说爸爸是棒的。
爱孩子,不代表没有底限。相反,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孩子知道那些事可为,哪些不可为,学会做他们该做的事,承担要他们承担的责任,方能更快适应生活,更加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