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都万学海文教育
置顶
该校与厚学网暂未合作,平台不保证课程的真实有效性,如有侵权等争议,请及时与厚学网联系处理

我所理解的出国,读硕,读博,工作

77 2018-07-30 10:02:15

学习笔记


近两天去了上大,除公事之外,的老师和同学聊了整整两个半天,聊着多的话题无外乎“将来”。作为出过国,读过研,现在刚出,开始事业的我,今天想借着一日感悟的机会,谈谈我对于这些选项的理解,希望能和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交流。


◆  ◆  ◆  ◆  ◆  


本科第四年后我们便面临了人生的又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此时除少数同学选择创业或待业,相信九成的同学们都会在出国,读研,工作里进行选择。


其实可以分得更细一点,我的分法是:国外读博,国外读硕,国内读硕,国内读博(硕博连读),工作。工作可以再按照职位分为技术型,市场型和内务型,按公司类型分为实业公司和事务所,按公司性质分成政府机关,国企,外企,民企,按照地点分为国内工作(回国工作)和国外工作,还可以按照行业打类来分,就不一一列举。


◆  ◆  ◆  ◆  ◆  


对于我们刚毕业的生而言,选择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适合的选择能够与我们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愿景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匹配。因此我们必须在作出选择前扪心自问:自己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近几年想成为怎样的人。接着再问自己:毕业后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后又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有了明确,我们才不是随着命运之风飘着的叶子,才可能挣脱和说服父母,通过理性来给自己作出选择。(这也可以算是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的开始)

有了价值观的基础,接着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选择的条件,过程,结果。


出  国

好山好水好无聊


出国是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冷暖自知的选项。出国的准备繁琐,但要求为宽泛,只要有钱,所有人都能出国读研究生,区别仅在于好坏,奖学金等。出国基本要求是GPA,英语成绩,信,个人陈述,额外要求是paper,实习(工作)经历,课外活动经历,较好的家庭条件等。


我在瑞典待了2年,也和在其他留学生有过交流。发现标题得到了几乎所有同学的共鸣。留学生一般会因此组成一个个圈子摆脱孤单,但不能摆脱寂寞,总人数的限制让我们找到价值观相似的朋友要看几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困难的。但是,有时候寂寞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创造非常好的环境,让我们静心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是我难忘宝贵的一段时光,它帮助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接受多元的思想,也想清楚了很多问题。王国维人生有三大境界,我想我在瑞典的时光,算是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中。学习的压力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位而异。Phd的科研压力自然不是小硕能比,考试压力也自然不是杂牌院校能比。但总体来说,专业课的平均教学质量还是优于国内院校的。


◆  ◆  ◆  ◆  ◆  


出国的收获分为两类,硬收获上,英语,留学学历。软收获上,一个人生活的能力,较为完整成熟的人格,丰富的阅历。可以看到,如果把出国和不出国作为比较,出国的大优势在于软收获。这些软收获不能转化为财富,却能使人丢掉对财富的过分追求,内心强大,独立思考。从就业情况看,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海龟回国找工作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制度,显规则和潜规则大多照顾国内的,无法兼顾海龟。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不,不是因为不适合,而是因为招国内的省事,够用,靠谱。


国内读硕

一个硕士学位+一段就业缓冲期


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硕士阶段在做些什么,得到多的回答便是:帮导师做项目。这句话很有意思,“帮导师”代表的意思是,由于中国整个的硕士生培养体制问题,大多数硕士同学是没有办法自主选择方向进行学习的,只能由导师来安排同学的工作,变相的把同学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做项目”代表的意思,则是这些工作通常都是隶属于导师所争取的某个项目的。也就是说,由导师来争取项目和经费,由课题组的青壮年教师负责具体的研究任务,由低年级硕博学生来具体执行实验和计算任务,这现象在技术发展成熟的专业中非常常见。换句话说,硕士阶段的收获只在导师所要求的方向上,其他方面的收获,只能靠自己争取,比如瞒着导师去实习。


◆  ◆  ◆  ◆  ◆  


硕士的意义在我看来,在于一个学位,加上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尝试不同的实习职位,感受不同的公司,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可以登山徒步,踏遍九州,在工作前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这段时间奇妙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位有能力和特长的成年人,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很多收入,却不会有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从容的尝试,为自己作出长远的规划。

硕士的学位的含金量略低于本科学位,但依旧是块强大的敲门砖。在我看来,国内硕士是适合在国内找工作的群体,更是如此。原因便是企业制度和规则的便利,以及丰富的实习机会。


读  博

学术,学术,学术


读博士的条件很简单:喜欢学术,愿意长时间从事学术工作。

理工科博士一般有两类任务,一是做项目,二是写paper,任务的比例因专业而异。一般偏理论和基础的专业,写paper的比例高,平时的生活也很简单,不是去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的路上。做项目为主的博士,一般在偏应用的专业比较多,这类博士和上文的硕士比较像,但又比硕士承担了更多和更重的科研任务,以及更高的期待和留用可能性。博士为人诟病的地方很多,3-4年的时间浪费了青春的年华,纵向的研究窄化了就业面,实验室的枯燥生活消磨着人的意志,论文压力和经济压力使精神受到双重摧残,就业的起薪甚至不如一些硕士生。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这一切传统的价值思维来看,博士的3-4年又何尝不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在一生中精力为旺盛,学习和研究能力也强的时候,能够有段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解决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探寻事物背后的奥秘,设计精巧的仪器,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对一些人来说,这是超越名利,财富的。


◆  ◆  ◆  ◆  ◆  


博士阶段的时间长,收获也为多样,因人而异,有世俗的,也有精神的。博士的出路多的是高校,研究所的教职员工,但有些博士并不能马上获得这些职位,博士后的出现便是一种过渡。博士去企业界,去从政的都有,但这些其他的出路都需要事先的准备和良好的机遇。读博士虽然是不容易赚钱的选择,但也是容易赚大钱的选择,一旦有机会掌握一项在未来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在合适的时机创业能带来巨大的回报。施正荣和李彦宏便是典型的例子。


工  作

两级分化


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是多人的选择。这些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选择,另一类是被动选择。


对于主动选择,我觉得这批人中产生社会成功人士的概率极高,物质上的投入产出比也大。主动选择意味着面临选择时,对自己未来已有了规划,并且早作了准备,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而被动选择,则是无奈的选择工作,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做准备。被动选择者是缺乏谈判的资本的,因此通常在求职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又是个大染缸,将他们尚未强大的人格胡乱洗刷,终固化的价值观极有可能单一偏激,因此他们的未来更多由命运来掌控,成为随风而飘的叶子。而主动选择者们,可能早早的已经去了大公司,投行咨询实习,通过交流对职场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选择资本,在求职中属于强势群体,他们也可能在计划,工作若干年后回到校园读MBA。


一言以闭之,本科生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准备,主动选择直接工作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将会让我们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企业,接上地气,看到诸多的社会现象,若干年后依然可以返回课堂,重新思考。


◆  ◆  ◆  ◆  ◆  


后还是想多说几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但现状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大行其道,在中,我们学会的是公式而不是思想,是专业技能而不是为人处世,我们一直在为别人而学,却很少为自己而学,我们毕业后能解无比复杂的公式,背出几十几百页的条文,却解不出也背不出未来想要的生活,理想和目标


作为学生,我们要警惕这些现代教育的弊端,适时从GPA,奖学金,名企实习和高薪工作的单一价值理念中走出来。不要机械的迎合评价体系而成为职业培训的产物,而要通过充分阅读和交流,接受多元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学会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怀着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再利用给予资源去实现。如此,方能真正读的精髓。



来源:小木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成都万学海文教育
热门课程 全部课程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