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
都希望把全部的爱都给自己的孩子;
都期望孩子在自己的保护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至有时会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
下面这些错误你是否犯过?
01
错误做法一:包办
孩子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这些基本的事情家长都给孩子包办了。
家长们认为,每天的时间很紧张,没时间让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我们自己动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从表面上和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候的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却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身心永远都得不到锻炼。
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没有养成习惯自己完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02
错误做法二:特殊待遇
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会辛苦工作,勤俭持家。
很多父母都舍不得给自己东西,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孩子要什么都照给不误,也不太会教孩子节省。
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从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总结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结论,并容易变得自私,不懂得关心他人。
03
错误做法三:害怕哭闹,轻易妥协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想达到无理要求时常常以“哭闹、躺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家长在公共场合,或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碍于面子想让事情尽早结束,往往会轻易妥协让步。
长此下去,孩子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
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抓住规律,越是有人在场,越是事多,越是一次次地迫使家长妥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若家长能够坚持原则,孩子也会放弃无理的想法和做法。
04
错误做法四:过分保护
中国 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给孩子制定很多规则,为的是让孩子能听自己的话。
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妈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会对孩子说狠心的话,但事后又常常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内疚。
许多父母不自觉地做了焦虑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专注,通俗地说,就是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有问题时又抱怨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05
错误做法五:纵容懒散
纵容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
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打游戏,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长在小孩念小学时管教得很好,到了中学就对孩子放宽标准,殊不知中学时期正是孩子面临诱惑多的时期,必须坚持原则。
长期的懒散生活,必然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06
错误做法六:过分控制
为了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
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小尾巴」,时刻都不能离开家长。
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是,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的行为,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
家长对孩子频繁地发布指示和禁令,如不许调皮、不许闹、不许跑等。
让他们不要动这不要动那,应该怎样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07
错误做法七: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事事以孩子中心,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
这样过分「爱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胆小娇气。
08
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
提高自身
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
不要盲目追求短期教育目标,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重视孩子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家庭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伴随他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孩子成就人生的基石。
创建温暖的家庭环境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交流,保证孩子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与老人达成一致的育儿知识
父母们应该与家里老人进行协商,达成育儿的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