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学网  |  培训首页 > 夏令营培训头条 > 夏令营:上海的怀旧文化

夏令营:上海的怀旧文化

  上海这几年一直都在刮“怀旧风”。这里所怀的旧并不是说过去的一切都是旧,而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旧,是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代表的海上旧梦。上海现有两种历史传统:一种是从上海开埠开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另一种是1949年到1990年代初形成计划经济传统。这两个传统区别是很大的,形成上海两种历史传统。

  所谓“怀旧”,怀的就是二三十年代所代表那个传统。之所以怀旧,隐含着对1949年后计划经济传统批判与反思的意味。上海怀旧与西方各种各样的怀旧不同,欧洲或者美国的怀旧通常怀的是中世纪传统的旧,前现代生活的旧。西方怀旧蕴涵着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反叛。而上海怀旧恰恰是一种资产阶级布尔乔亚式的怀旧,这与西方形成很大反差。其原因是和上海1949年后那一传统有关系,“怀旧”是希望把上海历史中具有现代性的那一段发掘出来,作为历史的资源来反思1949年后形成的计划经济传统。

  追溯上海发展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松江府上海县,再到民国时代的上海市。现在的上海专指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的上海,这以后的上海才慢慢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上海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一般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所到之处都与本土化产生冲突,本土文化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但上海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没有失落只有获取,没有焦虑只有欢乐,因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在中国其他城市则很少。

  上海的经验是一个很特殊的经验,它使得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分析模式,如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分模式通通发生了问题,这样的二分模式用来研究上海的文化传统显然相当无力。

  上海在中国是洋化、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她很西化,上海就是“西方”。上海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尤其是在近代,是作为一个另类存在的。在过去,上海与中国这个概念是带有某种冲突的,上海意味着“去中国化”。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咨询
全国招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