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移动设备,智能设备的普及,用户对界面的体验也越来越挑剔,如何满足并超越用户的需求,是一个交互式设计师应该提前考虑到的,这也决定的UI的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UI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围绕需求感知与挖掘、迭代呈现,创造性解决方案,沟通推动实现这四件事情展开。下面合肥学码思小编就为大家具体说明一下。
举个例子,若有需求方说:帮我设计一个花瓶。小A设计师就直接去做花瓶去了。小B多问了几句:多大的花瓶?什么材质的?什么时候要?预算是多少?小C则问:你要花瓶做什么的?是放鲜花还是做室内装饰用的?小A肯定做出了花瓶,但是未必是顾客想要的。小B也做了花瓶,顾客也单了,已经合格了。但是小C则有可能让顾客惊喜。顾客表面要的是花瓶,但是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他要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风水问题,有可能是美化家庭,有可能是装一束鲜花……若不了解这个背后,你也许只能给他一个花瓶,而不是其他的更加适合他但是他描述不出来的,甚至没意识到的。
追问:你的目标是让这些人知道有这件事情,还是让他们知道有这件事情并且在频道发布后回访呢?需求是后者。那么一个简单的介绍页面只能达到前者的目标。这群人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一周后就会淡忘这件事情,这群人绝大多数不会成为正式频道发布后造访的那拨人,那为何还提前预热?要达成后者的目标,我们则需要放钩子,比如在预热期间让用户抢积分,免费送积分,折扣券等,并且限定了积分或者折扣券只在正式发布那天有效等。
数据可以看出一些需求,但是数据是个有意思的。可以让用户的行为显像化直观化,但是你依然不了解这些数据的背后有什么样的顾客行为。比如,数据显示某购物网站主流用户也许是集中在25岁到29岁。这是个事实。那么我们的产品有可能会认为就是要满足这类顾客的需求。但是有可能是我们在设计上太偏重这个阶段的用户群,让其他用户更难去用我们的产品。
另外,交互要始终平衡的除了商业与用户、技术,就是ROI, 也即投入产出比。
解决一个问题,满足一个需求,有多种方法。有的属于过度设计。有的属于隔靴搔痒——需要多搔很长时间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交互需要有四两拨千金的意识,在探索阶段,不放过一个灵感,多做一些探索去求寻佳解决方案。在后期则当快刀斩乱麻,当断则断。
另外,Patterns,也即“模式”非常重要。是交互设计师提升工作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谓模式可以认为是行业内的通用的已经得到过验证的交互模型。比如登陆,注册,表单校验,搜索列表,搜索筛选,评价列表……
你不需要重头开始,更多的是借鉴改良。如果你多看多收集多思考,当开始工作时,你的脑子里会已经出现了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因为已经在应用,即使没有用研测试,也能够减少风险。
在整个项目流程中,交互设计则在四个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并且这几个阶段并不是严格的串行,而是并行中迭代的。
1. 需求阶段
参与讨论,了解并挖掘需求。进行用户需求分析(也会与BI部门以及用研配合,走访用户,做用户调研等),任务分析,提供网站架构图(site map),
网页流程图(page flow)等,协助产品经理细化需求,从BRD(商业需求文档)到PRD(产品需求文档)。
2.原型阶段
同步PRD进程,输出各阶段所需的产品原型,也即线框图(Wireframe).
探索满足需求的各种解决方案(包括任务流以及单页面交互),并组织评审和讨论会,在评审和讨论后,输出一个确认版的线框图以及交互说明文档。
此阶段若有必要,也会配合用研进行可用性测试,以便提前发现问题。
3.视觉-前端以及开发阶段
演变成为UED内部项目经理,对UED整体时间进度负责,讲解需求,答疑,验收视觉以及前端、开发成果。根据他们的反馈,改进交互设计,并与产品经理协调。
4. 优化阶段
观测核心数据变化,进行可用性测试和用户调研,以便优化下个版本
备注:原则上讲,可用性测试做的越早越能够避免走弯路,节约成本。但有时条件不允许,我们也会在产品发布之后,进行用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