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州稻草人播音主持中
置顶
该校与厚学网暂未合作,平台不保证课程的真实有效性,如有侵权等争议,请及时与厚学网联系处理
招生热线:400-656-1390

学校地址:苏州人民路420号商务中心519室

剧本写作要领

339 2014-11-27 10:56:50

学习笔记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以下是影视剧本写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一、格式不规范
  格式不规范是新手作品常出现的问题,很多人甚至搞不清剧本跟小说的写法到底有什么不同。
  影视剧本并没有一个标准格式,但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格式。其中认可程度高的规范格式是(以本人的电影剧本《混混》开场为例)):
  1、 商业步行街,日,外
  行人三三两两地穿梭着。
  马小帅慢腾腾地走着,不时东张西望。
  对面漂亮的女孩甲走过来,马小帅迎上去。
  马小帅:(压低声音,一本正经地)……
  女孩甲下意识地往旁边让了让,没吭声。
  马小帅:请问你妈单身吗?
 
  二、人物的言谈举止不符合人物性格及身份
  我们知道,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说出的话是不一样的,但很多影视剧本都忽略了这一点。在这些作品中,或者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操着相同的口头禅、有着相同的语气(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口头禅和语气),或者农村人说出的话文绉绉的像知识分子,或者孩子说的是大人话,等等。
  在设置人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他们,我们要明确地知道他们的身份、性格,同时要清楚这种身份、这种性格的人是怎么说话的、怎么做事的,并在剧本中一丝不苟地体现这一点。如果你要给他们一个口头禅、一个小动作也不要紧,但一个口头禅、一个小动作好只给一个人物,这才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当然,为营造喜剧效果而进行的设置则不受此限。
 
  三、对白不够生活化、口语化
  影视剧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文艺作品,这就要求人物对白要口语化、生活化(古装剧除外),换言之,就是要求剧中人物说出的话要像我们生活中说话一样。
  关于这一点,常犯的错误是对白文学化,或者句子很长。这样的对白呈现出来的常常是文学人物,而不是生活中的人物。
  在构思人物对白时,编剧要常问自己:生活中,我会这么说话吗?如果不会,那就应该改掉。
  例如:“这事有点不妥,会给我爸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句对白就不够口语,如果你换成“不太好,对我爸影响不好。”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
  对白中有些句子尽管不是文学语言,但句子太长,也不行。长句子很容易让人觉得拗口,影响演员发挥,也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四、无法拍摄
  影视剧本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拍摄,所以你写出的剧本必须是可以拍摄的(换言之,必须是演员能表现出来的),如果写出的东西无法拍摄,那么就不合规范。
  举例说明:
  “老张五十多岁,人很善良”。这句话中“五十多岁”可以用镜头表现,但“人很善良”却无法拍出来,你必须通过他的处事去体现。
  “小李抿着嘴,美得像三月的桃花。”这句话中,“美得像三月的桃花”是拍不出来的。
  “老马心里骂了句娘,转身离去。”这句话中“心里骂了句娘”没法拍,如果你一定要让老马骂娘,可以让他小声骂,这样观众才能听到。
  “二十分钟后,他们抵达山河村。”其中的“二十分钟后”也必须换成一种可拍摄的镜头语言(如果时间概念不是必须的,“二十分钟后”可以删除)。
 
  五、细节描写不够
  细节描写是体现人物内心及性格的佳方式,同时也是检阅编剧功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很多编剧没有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意识。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电视台的栏目剧中演一个40多岁、很迂腐的男主人公。有一场戏是吃饭的时候跟老婆意见不合,老婆一怒之下把我的筷子和没吃完的饭收走了。在表演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表现人物的细节:等老婆把饭端走以后,我愤愤地扭头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然后转过头,猛地用手从盘子里抓了一把土豆丝塞进嘴里,又扭头看着老婆,示威一样地大口嚼起来。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对老婆敢怒不敢言的形象,但这是演员的创作,如果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能多构思一些这样的细节,人物就会非常生动。
 
  六、忽略人物肢体语言表达
  很多编剧只会用对白去表达人物,却忽略了肢体语言(包括人物表情)的巨大作用。
  影视作品是一种影像艺术,如果可以不用对白,那么你就尽量不要用。肢体语言的内涵及表现力远比对白要强大得多。不仅如此,在很多时候,对白反而会大大削弱人物内心情绪的表达。
  我们假设一个情境:男主人公要远行,他的女友为他送行。在最后分别时刻,女主人公紧紧抓着男友的手,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说不出,要比她对男友说一句“我会想你的,你要早点回来”的表现力更加深刻。
 
  七、不注意平衡
  很多编剧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灵感的时候写起来收不住笔,因而那场就显得比较臃肿,而当没有灵感的时候笔下无物,于是绞尽脑汁写了点东西,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这种情况造成了剧本的一种不平衡:场与场之间的不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场与场之间的平衡并不是要求每一场的长度都差不多(场的长度是根据剧情来定的),而是要求该长的长,该短的短,编剧要懂得控制。
  除此之外,剧本中经常出现的几种不平衡现象有以下几种:
  风格的不平衡。比如一个喜剧剧本,前面一直很搞笑,突然有很长一段(或者是电视连续剧的一集剧本)没有笑料了,这就是风格的平衡把握的不够好。本人的《混混》也存在这个问题,前半部分喜剧成分很足,但后半部分笑料相对就显得少了很多。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戏份的不平衡。如剧本中很长的篇幅内找不到主要人物了。
  矛盾冲突设置的平衡。如果你的电视连续剧剧本有的剧集冲突很多,悬念很足,但有几集连续的很平淡,几乎没什么悬念,那就是矛盾冲突设置的不够平衡,应该将冲突进行相对均匀的设置,不要太偏。
 
  八、多余的元素
  有些编剧喜欢在剧本中表现自己的“全能知觉”,比如加入一些诸如“音乐起”、“音乐止”、“高机位”、“特写”、“镜头推”等不必要的元素。
  影视是一个典型的团队艺术,她需要不同方面的人才共同完成一个最终的作品,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有着自己明确的工作内容。编剧的任务是给导演、演员写出一个可供拍摄的精彩的故事蓝本,至于音乐、镜头等方面的工作会有其他专门的人去完成。如上所述,即使你标出了什么地方启用音乐,什么地方用什么镜头,最后也几乎不会被采用——除非你在这方面确实很有建树。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苏州稻草人播音主持中心
热门课程 全部课程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