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党委(党组、直属党工委、直属党总支),各部、委、办、局,各镇(街),各人民团体:
《海沧区人才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年)》已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海沧区委海沧区人民政府
2012年5月10日
海沧区人才发展五年规划
(2012—2016年)
2012年-2016年,是海沧经济发展的调整期、大有可为的黄金期和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施行,一体化、同城化加速融合,闽南金三角地区求发展、促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争项目、争人才的力度。海沧能不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在区域竞争中崭露头角、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人才是决定因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态新城区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当好“一体化同城化排头兵”,争创“中国科学发展中小城市百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海沧区人才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中心和生物医药港三大平台,以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推动我区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新跨越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四个定位”的目标任务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做到人才开发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借力借智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创造机遇条件。
(三)创新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大胆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整体开发。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推动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长,形成人才队伍的合理梯次结构,增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三、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到2016年,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总量从现在的8万人增长到11万人,年均增长8%;年均新增高层次人才4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达到20%,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造力、能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
(二)重点任务:
1.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智工程。5年内,力争引进和对接10名左右“千人计划”、30名左右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到海沧区就业创业。柔性引进6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海沧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
2.实施高层次台湾专才引进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20名左右台湾籍的港口、物流类等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能够带动和引领海沧区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扶持长庚医院,聚集一批台湾医疗领域高端管理人才与高层次技术人才,推进我区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与国际接轨。
3.实施支柱特色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力争5年内,在我区支柱特色产业领域帮助引进和培养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30名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40名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扶持并支持该批人才在各自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依托海沧职专,加快培育和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力争5年内,培养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学生3000人。
4.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以争创“教育强区”为契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培养市级以上校长、杰出教师、型教师20名。以“惠民卫生”为目标,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争5年内,重点培养和造就20名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杰出骨干人才。全区全科医师总数达到80人以上。选送30名基层卫生人才到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吸收不少于10名大专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师重点充实到尚无执业(助理)医师的各村卫生所。
5.实施“四百”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力争5年内,重点培养“百名党政人才”,其中处级干部35岁左右的10名、40岁左右的20名;80后正科级干部30名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干部40名左右。力争5年内,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遴选“百名党外干部”和“百名妇女干部”进行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培养。力争5年内,建成由“百名”博士组成的俱乐部,并从中青年人才到国内外大学深造。5年内重点资助、培养50名左右青年英才。
四、主要措施
坚持“五个着力”,提升人才引进、开发和利用水平。
(一)着力集聚人才
1.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方式。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中心和生物医药港建设为抓手,引进培育一批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组团赴国(境)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城市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动,依托海外社团和组织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站。依托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会、台交会等活动,运用“项目成果+人才”的模式,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生物医药港和“博士俱乐部”的辐射作用,依托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组团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海沧创业创新。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合作研究、智力入股、兼薪等“柔性引才”的形式来我区开展人才智力服务。
2.拓宽基础性人才引进渠道。突出机械、电子信息、港口物流、商贸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石油、新能源、文化创意等四大特色产业人才重点,加快探索和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创业就业。坚持举办人才集市、专场、校园、网上等多种形式的人才活动,每年组织赴区外举办专场人才交流活动。形成区内与区外、固定与专场、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网络。
(二)着力提升素质
3.致力发展国民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标准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全区统筹力度,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加快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提升全区教育整体实力。
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基层干部选拔培养链,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努力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培育一批职业经理人。大力培养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有机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三)着力健全机制
5.完善党管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党政领导班子和部门领导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区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统筹,完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6.健全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保证人才优先投资,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
7.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人才综合评价、社会化举才荐才、项目联审等机制,开展海沧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自行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有机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健全新农村建设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
8.深化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产权激励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设立海沧区杰出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政策,完善专利申请、专利的奖励扶持政策,制定创业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文化产业企业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激励办法,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等业务的规范发展。
(四)着力优质服务
9.优化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大人才资源服务机构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形成统一规范、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与省内外主要城市、产学研战略联盟、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创业创新型人才开发宏观监测与预警机制,完善紧缺急需人才开发目录和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10.扩大区域化人才合作。深入对接厦、漳、泉同城战略,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主动对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在现有“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生物医药中试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台生物医药技术合作、项目引进尤其是人才引进工作,打造“对台生物医药技术交流合作基地”。以完善出口加工区台湾专才管理服务为契机,尝试继续拿出一批专业性强、层次较高的管理岗位,面向台湾选聘专才,加速推进海沧区与台湾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
11.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组织为依托、重点企业为龙头的信息畅通、服务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基础性人才、高校应届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创新不同层次的长效服务举措,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
(五)着力创优环境
12.优化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用活、省、市和我区已经出台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性障碍,结合海沧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以创业支持、创新扶持、人才柔性引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产业集聚区人才、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等政策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争创聚集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新优势,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3.强化平台建设。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业创新平台特点,依托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中心、生物医药港、海峡两岸旅游文化综合体、东孚台商中小企业创业园、油画一条街等平台,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增强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群优势。探索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
14.改善住房条件。完善人才住房政策,统筹海沧区人才“住房难”问题。以在海沧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货币化住房、租房补贴为重点,着力推进海沧区人才住房专项优惠,制定海沧区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政策,努力让在海沧就业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
15.营造爱才氛围。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力量,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