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秒毁掉当妈的温柔?你只需要一个磨蹭的孩子。” 闺蜜小冰,近因为孩子【拖拉】的问题,跟我吐槽了不下10次。上班要催工作,下班还要催孩子。
早上催起床:一遍叫不起,叫两三遍才不情愿地爬起来,眯着眼磨磨蹭蹭地穿衣服;放学催作业:让他写作业,一会说喝水,一会说要吃水果,一会又说上厕所,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愣是写了两个小时;晚上催睡觉:定好10点睡觉,然而每次都赖在电视前不肯走,凶一点催多几次,他倒开始哭闹起来。
一开始,搬出“你再不快一点,老师就会批评你,警察就会抓走你”,还能吓唬吓唬孩子,可用多了,孩子免疫了,说什么都不管用。小冰也很纳闷:明明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督促孩子,怎么问题不仅没有改善,甚至变得更严重了?
在这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这么在意孩子的拖延问题?
很简单,因为你觉得,培养出一个自觉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道理放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不论是生活、学习、健康还是其他方面,如果孩子能意识到这些是自己的事情,并为之投入时,那离自觉也就不远了。
而我们追在孩子后面,催他起床、吃饭、写作业......时,孩子就会把这件事,当成是为父母、为老师做的,而不是为自己做的。短期来看,孩子可能会在我们的督促下,变得积极主动,但从长期看,反而会让孩子形成惯性和依赖。
很多时候,爱得太满,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的空间。结果就是: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累,孩子却没有变得更自觉。所以说,让孩子充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才能更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做父母的也会更加轻松省力。
只有我们不再「替」孩子负责,才有可能真正「对」孩子负责。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也是遇到孩子拖拉的问题。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6:50开始叫他,他每次哼唧几声又睡过去了,叫了无数次还是磨磨蹭蹭不肯起。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才把孩子从床上拽下来,给他洗漱,收拾东西送去上学。这样的闹剧每天都上演一次,可想而知这位妈妈有多崩溃。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个育儿方法,觉得很新颖: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但也让他独立承担后果。一开始她也是半信半疑:不约束好孩子,能行吗?孩子岂不得变本加厉了。不过她还是决定试一试,当天晚上她就跟孩子说——
儿子,明天起我就不催你起床了。你可以多睡一会,然后自己起床收拾东西去上学。也可以早一点起来,妈妈帮你收拾好东西,上班的时候顺便把你送到学校去。
开始几天,孩子还挺开心,觉得终于可以赖床不起。可当他好几次险些迟到后,他真的相信妈妈不会再帮他规划时间了,便开始主动早起,配合妈妈收拾东西一起去上学了。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是孩子开始自我负责的表现。
以前,起床收拾东西上学,都在妈妈制定的规则下进行,孩子按时起床是为了完成妈妈的意志。而现在,让孩子自己权衡比较,最终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当孩子从一件事中,看到对自己的“好处”时,他的自主动机也就产生了。
即使没有父母的监管,孩子一样会主动做好这件事情。 上面故事中的妈妈,运用的方法叫做——「约定式沟通」。
看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又有效?
其实,在育儿路上能帮助我们变得更轻松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共情式沟通」「赋能式沟通」和「例外沟通」等等,这些育儿方法论都可以把与孩子的相处变得简单,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例如,女儿在学游泳的时候,非常怕水,总也学不会。教练越告诉她不要害怕,越适得其反。
怎么样才能让女儿走出挫折,实现新的成长呢?
可以悄悄告诉女儿: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结果,女儿不仅很快学会了,而且在水里像小海豚一样自在。
为什么如此神奇?
原因在于,女儿害怕的情绪被接纳后,又得到了重构,当她知道「害怕」其实是个好东西,反应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赋能式沟通」。
作为养育者,你可以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也可以是保姆。只要你想对孩子好,帮助孩子打造出可以「自我负责」的家庭氛围,我们都欢迎你参加《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学习。因为,当他们运用到实际中的时候,孩子不仅越来越有担当,亲子质量也大大提升。
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心理学
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解
能很好的感知他人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还能帮助遇到问题的家人和朋友减压减负
收获新技能
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对个人可能产生的帮助:
①心理滋养:带你走出心理困境,实现个人成长;
②心理武装:帮你提升工作能力,顺利晋级升职;
③心理沟通:学会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④心理育儿:科学养育孩子,培养健康人格的下一代。
什么人可以报名学习?
报考条件?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