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前提是尊重,而尊重意味着平等、理解、接纳、信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我控制均以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为前提,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建立。在生活中,简单的尊重是还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找到自主感。
案例
在放学的路上,有一家教育机构正在做活动发气球。妈妈填写了个人信息后,老师拿着一把五颜六色的气球对强强说:“你选一个喜欢的吧”。妈妈着急回家,就催促着说“要哪个,赶紧的,”强强说“粉色的”。妈妈立马说:“不行,哪有男孩玩粉色,再选一个,你看这个蓝色多好。”强强不同意,说:“我就是喜欢粉色,我就要这个。”妈妈拉下脸来说:“不行,你自己看吧,如果粉色,就别要了。”强强还是坚持要粉色。妈妈随手拿了个蓝色气球,塞到强强手里,然后拖拽着他往前走,强强一边挣扎一边哭。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1、 在这个案例中,强强妈妈的行为可能会对他造成哪些影响?
2、 在家庭生活中,我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吗?
3、 当孩子的意见和我的意见不相同时,我是否尊重过孩子的选择?
尊重,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尊重一个人,意味着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接纳他的想法、喜好,尊重他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这个世纪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板、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有句网络流行语:自己选择的路,流着泪也要走下去。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我有走完的动力,也有为它负责的义务。所以,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学会选择,享受选择的乐趣、承担选择的结果,尤其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呢?
相信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我们经常出现一个误区思维,就是当一件事情与孩子相左的时候,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话!互动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往往会偏离问题本身,而单纯为了扳倒孩子、控制孩子、在弱小的孩子面前显示我们的“伟大”和“正确”。然而,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锻炼孩子自我判断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学会了承受,就懂得了责任,于是,他不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学会做出正确选择的大人,这才是教育的一大使命。
如果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的真正想法会被压抑,会通过“发脾气”“哭喊”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会从不满变为“绝望”,我无法为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身体做主,进而迁移到 “我没有力量”“我什么都不会”----不自信、不负责(因为给我的东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么最终结果怎么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让孩子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
我们说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不是说完全贯彻自由主义,让孩子像杂草那样荒芜生长。而是在他的认知和经验还不足以判断事物时,让他在一个范围里选择。既能保证这棵草“不长歪”,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选择能给多大的自由度,是与孩子的认知水平、选择事情可能导致的结果相联系的。在给孩子列出选择项的时候,我们只需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是孩子喜欢的吗?孩子若选择了我不喜欢的、坏的结果可能是什么?
尊重孩子的选择,承担选择的责任
随着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在他越来越有能力选择、且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时。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描述清楚各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将选择权大胆地教给孩子。
同事家的牛牛6岁了,上周末牛牛去医院补牙,补完牙以后,他说想吃火锅,我的这位同事,也就是牛牛的妈妈说:“刚刚修补牙齿,吃火锅可能会上火,牙龈发炎,牙齿疼,如果还是想要吃,妈妈可以带你吃,但是你自己会承担后果。”牛牛想了想,提议过两个星期吃。当我们尊重并信任孩子,孩子会展现出超乎我们想象的自控力。
每一个孩子都终将离开父母的羽翼,去独自面对社会的风浪。试想一下,一个消极被动,只知道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后会经历什么?是不是会被迷茫、不知所措紧紧地裹挟着,习惯性需要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的行为模式是不是会让他们遭遇更多的不被尊重;但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知道该怎么办,那又会是怎样一个景象。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更能适应社会,更能实现自我。作为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还选择权给孩子吧,为他们插上独立自主的翅膀,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挑战,走出自己的步调,让人生更闪耀。
延伸阅读-----
幼儿园职业园长能力提升班
父母怎么“讲道理”,孩子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