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一句不好的话都听不得,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既生气又难过;不能面对失败,遇到点困难就自暴自弃......
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玻璃心”,难道孩子是被宠坏的吗?其实,任何问题表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
01 孩子的“玻璃心” 其实是缺乏抗挫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内向敏感的孩子比外向活泼的孩子更加“玻璃心”,其实不管是哪样的孩子都有“玻璃心”的可能。 有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46%的儿童,不同程度的患有"玻璃心"。 然而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一些“玻璃心”,好多是被“捧”出来的。 年轻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辈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补偿自己童年一般,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 “宝贝真棒!”“你真聪明!”“真厉害”,这种溺爱式的赞美让孩子活在虚的自我认知里,孩子一旦感受到生活的不如意,他就接受不了。 中国儿童教育中心指出:一个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性格发展。 过多溺爱式的赞美,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反而让孩子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等到了学校,进入社会,很难再享受到别人的百依百顺,小小的挫折和拒绝,就能让孩子溃不成军。 02 孩子的“玻璃心” 源于过高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一位中学班主任曾说:在他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十分的孩子,其中,有相当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学生更加脆、敏感。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品学兼优,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而且在小学几年里,一直都是班长。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新学期的班长竞选,没想到以两票之差落选。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学校上课。 有句名言是:“,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的孩子们,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也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待。 03 改善孩子“玻璃心”的 三个小建议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适当 家长表扬孩子要有限度,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并且要具体。不要笼统的说“你真棒,真厉害。”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事情上,例如“你这次的成绩很好,说明你很努力地学习了,真棒,再接再厉。”要对孩子进行鼓励,而不是敷衍了事。 孩子犯了错误,也要给予批评和处罚。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很好的孩子,但是这件事情这样做是不对的,希望你下次要改正。”而不是任其发展。 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样孩子才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如果一直在顺境中成长,一旦遭受逆境,孩子是无法接受的,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家长要学会放手,敢让孩子“试错”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在“谋杀”孩子的生命力。 家长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可以犯错和暂时失败的。打球打输了,没关系,总结问题下次赢回来就好;考试失利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查漏补缺,下次进步就好。 未来的道路崎岖,孩子必须要有跌倒了自己能爬起来的能力,这样孩子在面对风吹雨打的时候才不会被击垮。 多倾听,和孩子产生共情 家长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和孩子“共情”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爸妈是能理解我现在的心情的,他们懂我。”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慢慢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 当我们对孩子情绪表示理解的时候,孩子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概率才更高,之后再去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是支持你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父母的陪伴和理解。
孩子需要称赞,但也要让每一句夸奖来得真诚和实际,否则,孩子越来越“输不起”、“玻璃心”,变得没有抗挫能力。
因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
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波折,比如成绩波动或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和气馁,高考失利,有的孩子还会想不开选择伤害自己。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输不起的表现就是好的例子。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不断表扬和奖励孩子,又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最后惧怕失败,习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