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导语:更多的日本企业开始尝试在日本本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做法,对其培训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派往留学生所在国进行商业拓展。这一做法很好地解决了企业、人才相互了解不够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企业文化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可是,满心欢喜进入日企的外国留学生却频频遭遇“四大怪象”,原本志向满满的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又“逃遁”。外国留学生在日企“水土不服”,纷纷成为流水的兵。
象一,“加班文化”难理解。在日本,有三成上班族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9个小时,而在美国和法国等欧美,这一比例仅为一成多。“做完分内的工作后按点下班,却被批评为‘不努力’、‘应留下来学习’。公司内部受表彰者也多为加班至深夜的人而非业绩出众者”。日企当中的“加班潜规则”着实让很多留学生不能理解。
象二,“论资排辈”难接受。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在用人方面一直采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在这种制度下,员工只要踏实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就可得到升职。尽管有人指出这种制度对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在许多留学生看来,“才干大小不重要,听话老实职位牢”的用人制度却是对其进取心的一种打击。
象三,“外语歧视”难适应。日本“开国”虽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地域、种族观念仍根深蒂固。不少留学生反映,外国员工之间若用英语交流,总会被不客气地要求说日语。即便是在一些力推英语“化”的跨国企业内部,使用外国语言交流也被视为“外人”,难以融入企业大家庭。留学生们认为,英语本是国际通行语言,何况又是国际化企业,禁止说英语只能讲日语,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象四,“男尊女卑”难容忍。男性在外工作支撑家计,女性在家育儿做家务,这样的家庭分工始终是日本社会的主流。即便“安倍女性学”准备掀起一股女性就业升职的浪潮,但在日企当中,女性依旧处于从属地位,在薪金和晋升方面远逊于男性职工。《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日企中工作女性的比例为男性的7成,工资仅为男性的6成。处于管理层的女性更少,仅占男性人员的1成。男女贡献都一样,奈何同工不同酬,外国佳丽对日企只能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