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的高府学子,我们没有感受到经过几年学习所带来的优势、优越感,反而更加急躁、迷茫;在大学中,有两类人过得比较充实,一是准备考研、出国的人,二是参加各种考证的人,其余的则过得十分迷茫。而其实,就连接连不断考证的学生,也很迷茫,不考证,担心未来就业吃亏;考这些证,究竟有什么用?难道考研、考证就是大学的全部吗?
出现这种状态,有学生本身的原因,即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不够。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大学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没有踏实感,让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与此同时,也没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国内的老师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自己感觉处于“被放羊”的状态。在这种大学环境中,确实需要学生高度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否则,就极有可能陷入迷茫。
在国外大学,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要求,大多让学生有完成不了的学习任务,而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学生也感受到大学的充实与自身能力的提高。比如,一门课程,国内老师普遍采取的还是与高中一样的方式——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到了期末考试,考出及格的分数即可;而在国外大学,通常老师会在新学期开学时,就告诉这门课的要求,包括每节课事先要求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要撰写两到三篇课程论文,每次论文作业递交的时间(晚就要降一个等级),按照这样的要求,学生们通过一门课,得读10多本参考书,得参加若干讨论会,得像模像样撰写几篇论文。如此一来,除非学生自己不想按时顺利获得毕业证书,可以不理会老师的要求,要想顺利通过课程、拿到学位,必须十分投入地学习,大学图书馆经常有学生读书到深夜,甚至于通宵。
不少人感叹,国内大学生的定位模糊,其实,就连大学的定位也模糊,是从事精英教育,还是进行职业教育?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在急功近利的办学导向下也很迷茫。本来,像985、211院校,应该关注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可是,这些院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之下,也围绕就业率做教育教学的文章,所有高校的办学由此大同小异,都变为职业培训所。这种办学定位的模糊,势必给大学生的求学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