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孩子爱上了“捣蛋”这件事,比如洗手的时候,会把牙刷牙膏扔进水池;吃饭的时候,“故意”把勺子扔在地上;悄悄溜进厨房,拿起鸡蛋就往地上砸,弄得一地狼藉......
孩子的这些行为,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搞破坏。总有家长诉苦:“现在我们家孩子才三四岁,已经变成‘小魔王’了。”
其实,搞破坏的行为也有分别,处理孩子搞破坏行为的首要问题就是分清行为的真正动因。
孩子爱搞破坏,是因为好奇心or攻击性?
2-9岁的孩子是爱搞破坏行为的高发期,他们在这个时间段特别热衷于撕东西、扔东西、拆东西,似乎永远不能消停。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搞破坏”其实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这个阶段,孩子会展示更新、更强的能力,他们总想加以表现,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互动一下,但他们的这种能力又不足以达到创造与组合新事物的要求,所以只能通过搞破坏这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展现出来。
另外一小部分孩子,他们搞破坏的原因是出于攻击性。他们有时候是为了破坏而破坏。直接的表现是,他们带着强烈的情绪直接摔杯子或者扔东西,尤其是向人扔东西。这些孩子在同龄人群中占比在两成左右,且只有不到3%的孩子属于“高攻击性儿童”。
心理学家表示:2-5岁间表现出高攻击性的孩子,在9岁时会面临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社交、学习和情感上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属于这类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和处理。
面对孩子的“搞破坏”行为,父母必须要很好地区分好奇心和攻击性的不同,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他的好奇心,同时帮助他克制自己的攻击性。
对于那些因为好奇心
而搞破坏的孩子
应对方法有以下三种:
1
处理家庭矛盾
很多家庭没有觉察到,比处理孩子搞破坏更要紧的,是处理搞破坏可能带来的家庭矛盾。有些家长观点开明,觉得孩子撕点东西,拆点东西,在家里的墙上涂涂画画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里的其他成员,尤其是老人,可未必都这么认为。家庭成员对孩子搞破坏行为的容忍程度不同,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同时容易造成家庭成员彼此间关系的失衡。
此时好能够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孩子喜欢满墙乱画,家长可以尝试开辟一块孩子专属的涂鸦区域,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又不至于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
2
存放他的“破坏成果”
在很多家长看来,东西拆了就是拆了,以前完好无损的东西一经破坏,就变成了没价值的垃圾。
其实不然,也许在功能上,遭到破坏的东西的确变成了垃圾,但还是建议各位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个盒子,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这样一来,“破坏”行为就变成一种资源的转化:今天拆的东西,也可以变成一件玩具,甚至以后还有用得上的时候。
这个盒子不仅可以提醒孩子以前自己搞过破坏,更是要告诉他:好奇心的表达总是要留下结果的。这些留存下来的物品还会成为孩子日后“发明创造”时可以用到的材料和灵感来源,这才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正确引导方式。
3
与孩子一起折腾
换个角度看搞破坏,其实是折腾的一种形式,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折腾起来,那之后孩子搞破坏行为出现的概率必然会大大降低。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快重拾初心,陪着孩子折腾起来。
有位宝妈曾求助:“我们家孩子特别爱玩水,家里什么东西都要往水里泡,连手机也要往水里泡,这破坏搞得都没边了,怎么办?”
其实我们只要引导孩子看到水更好玩儿的那一面,他就不会沉迷于“把东西泡进水里”这么简单的刺激了。如果孩子爱玩水,父母不妨可以尝试更多关于水的玩法。
对于那些因有攻击性
而搞破坏的孩子,
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呢?
1
更加积极地响应孩子
孩子搞破坏,很可能是为了呼唤你跟他产生互动,即便这互动是你批评他,也比跟孩子之间没有互动要好。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偏少的家庭,孩子越容易产生高攻击性行为。
2
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高攻击性的孩子非常需要合理表达负面情绪的相关练习,而家长自己也不要做一个动不动就点燃的“炸 药桶”,良好地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总之,孩子爱搞破坏,家长们先别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打压,先搞清楚他“搞破坏”的真正动因,随后再“对症下药”。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搞破坏”的本质是好奇心在主导;家长们只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孩子这份折腾的热情完全可以转化为学习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契机。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