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瑞林芭蕾舞俱乐部
置顶
该校与厚学网暂未合作,平台不保证课程的真实有效性,如有侵权等争议,请及时与厚学网联系处理
招生热线:400-800-2178

学校地址:民族大道49-1号广西民族宫商业中心综合楼

新文化建设视野中的中国芭蕾

180 2015-05-27 09:52:02

学习笔记

谈到中国芭蕾,的确不能不谈《红色娘子军》。但对这部芭蕾舞剧进行“逢十”的纪念,大概也就是自上一个10年才有的事情。10年前的2004年,我应《光明日报》之邀以“对话体”(我与李承祥)的方式,谈论刚到“不惑”之年的《红色娘子军》,话题是《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文中由李承祥说道:“《红色娘子军》创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如何继承与变革芭蕾艺术形式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努力突破芭蕾原有的传统手势、造型以及那些扭捏作态的风度,而代之以今天现实生活中无限丰富的新的手势和造型,以及劳动人民健康开朗、意气风发的情感,使新的动作语汇与芭蕾艺术相结合”。
    李承祥是中央芭蕾舞团步入新时期的任团长,更是当年担任《红色娘子军》主创的舞剧编导。近,为写一篇关于承祥先生的文章,我特别留意到他10年前发表的《<红色娘子军>40年》一文。他写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意,源自总理的一次谈话”。周总理在看了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演出的《巴黎圣母院》后,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材的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说此话时是1963年,那时这个“实验芭蕾舞团”才刚刚4周岁。
    面对4周岁的“中国芭蕾”,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剧目建设要求,而且委托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抓落实”。林默涵在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落实举措时,提出“我们不熟悉外国的生活,不如大胆一些,创作一个本国现代题材的剧目”,他并且提议改编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参与讨论的李承祥,代表蒋祖慧、王锡贤几位舞剧编导,则提出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用李承祥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特点”。李承祥的这个追忆很有意思:其一,各级领导十分尊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意见,当然艺术家们也十分明白“创作革材剧目”的使命;其二,李承祥代表舞剧编导们发表的意见,表达了对芭蕾舞剧创作规律的认识。这个规律从“本体”到“接受”的要点,主要就是“以女性舞蹈为主”“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和“家喻户晓”。
    其实,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而言,承祥先生与合作者们的直接关注点,在于如何实现从银幕形象到芭蕾舞形象的成功转换;而更深层次的创作理念,是如何在芭蕾舞台上塑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人物形象——这是“芭蕾舞民族化”的重要担当和主要课题。我们注意到,“芭蕾舞民族化”就《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而言,意味着革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步前行。我们纪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演50周年,其意义用今天的话来说:一是要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二是要实现中国芭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承祥先生当时的说法是:“我们在编舞上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在肢体语言上努力将西方芭蕾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加以融合,与的生活和军事动作加以融合,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言”。
    近代以来,新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华有识之士为之奋斗且为之求索的主题。新文化建设视野中的中国芭蕾,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苏联帮助奠基的,是与歌剧、交响乐并列的高雅艺术“三大件”。作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新文化”,芭蕾艺术今日看来已是非常“古典”了。不过用世界目光看,芭蕾艺术的生命力仍然强劲——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仍然拒绝跻身“非遗”,就是一个有力的注脚。据承祥先生回忆,中央芭蕾舞团继《红色娘子军》之后的第二部芭蕾舞剧,是反映工业题材的《纺织女工》。这就意味着中国芭蕾开始面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了,只可惜该剧在即将公演之际遭遇“文革”而夭折。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芭蕾仍然抓住“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加以改编,由蒋祖慧主创的《祝福》和由李承祥主创的《林黛玉》继续着“芭蕾舞民族化”道路的探索。稍后,当时的年轻编导舒均均因为亲历的遭遇开始了对“文革”的痛彻反思——她的《觅光三部曲》不仅开启了中国芭蕾的求索之思,而且以“乐章式结构”开启了中国芭蕾的创新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部醒目挺立在中国芭蕾阵列中的剧目,是张艺谋参与策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关注这部作品的芭蕾改编,认为是故事中“有京剧、很好看”;而时任中央芭蕾舞团的赵汝蘅,坚信这是一部可以“走出去”并“亮好相”的中国芭蕾。从《红色娘子军》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看到中国芭蕾的此“红”已非彼“红”了,对于题材的选择已从反抗政治压迫的翻身解放深入到反思文化奴役的人性绞杀。承祥先生对此曾评说到:“中央芭蕾舞团为了创作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芭蕾舞,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awq……编导者在人物的塑造上,着力设计的肢体语言和具有民族韵味的舞蹈形象。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作品内容出发,将芭蕾舞与民族舞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语言。”
    今天我们纪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演50周年,不仅要回望新文化建设视野中的中国芭蕾,而且要前瞻中国芭蕾视野中的新文化建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的“看家”大戏,对它好的纪念是我们能有更多更好的大戏“看家”。当下的“”冯英,在任职中央芭蕾舞团团长5年来,不仅继续复排、新排芭蕾艺术的老经典、新经典,而且持续地推出“创意工作坊”扶持新生的创作力量。可以说,这连续5届的“创意工作坊”,每届都令我感动、感慨和感染,我甚至将五届“工作坊”的晚会分别为《年轻的天空》《自由的放飞》《家园的穿越》《执著的盘桓》和《开放的求索》。当然,冯英5年来的坚守与《红色娘子军》50年的征程相比只是短短的一段。不过我深信,在《红色娘子军》主演接力者中饰演过琼花的冯英,懂得“接力”的真正涵义——对于中国芭蕾视野中的新文化建设,要旨是使芭蕾艺术的叙述特征与“中国梦”的文化愿景水乳交融起来。我们有信心前瞻,当然更有理由期待!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瑞林芭蕾舞俱乐部
热门课程 全部课程

热门动态

申请免费试听

只要一个电话

我们为您免费回电

立即申请
刷新
图形验证
关闭
>>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