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把专注力理解为是人的一种态度,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单独的一项能力。这些种种的理解其实都是片面的。
专注力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认知活动包括听知觉、视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执行、反馈等活动。认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推动力正是专注力。
注意力也是人进行活动的心理状态,是先天就有的。专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且坚持的状态。
注意力是大范围的形态,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和社会功能;专注力是有指向性的,包含了意志品质在里面,同时也具备社会功能性。
注意力没有好坏之分,有强弱程度;专注力有好坏之分,相比注意力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
以下4个方面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专注力状态:
(1)事物本身对我们的吸引程度;
(2)自身与他人在互动中的联结能力;
(3)自身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状态;
(4)自身的意志表现。
1、事物本事对我们的吸引程度
人们会对感兴趣的东西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就是有很好的专注力。
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保持持久,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活动本身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比如孩子在学习中不专注,不爱学习,记性不好(也可能包含记忆策略不当),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大造成的。而这就需要去改善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他们是否对于学习有自信、充满好奇等因素。
2、自身与他人的互动中的联结能力
也称之为互动专注力。
有很多父母抱怨:“我在叫我的孩子的时候他总是选择性的理我,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的孩子在学校就不怎么听老师讲课,就是自己玩自己的。”
有些孩子在家很活波,可是在外面就不会和人交流;
有的孩子还表现出较差的规则感。这个规则感跟孩子本身的自我意识发展(我们称它为规则意识)有较大的关系,一般小孩子到4岁左右就会发展出一定的规则意识,会去配合他人的互动。到7岁一般就会能够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而造成这种互动专注力不足的原因,除了先天的遗传可能会出现的自闭症、多动症、脑瘫等疾病外,绝大部分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比如非先天的自闭倾向和多动症,都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和训练得到改善的。
这些后天环境的影响包含众多方面,比如:
(1)漠视型互动。小孩子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回应;
(2)多话型互动。父母话非常多,俗称唠叨,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硬是可以说半个小时,其中还带着强势,小孩子连插都插不上话;
(3)缺失型互动。这样的情况很多,因为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的影响小孩子很多时候处于独自一个人娱乐的模式,缺失了互动性的娱乐,到了学校根本就不晓得怎么跟老师和同学互动,有的甚至连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都出了问题;
(4)攻击型互动。这一类型的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脾气不太好了,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充满了攻击性情绪的环境中;
(5)约束型互动。孩子从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但是父母打着保护他们旗号,这不能碰,那不能玩,伴随着吓唬;
(6)高期望型互动。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够好,期望他能做的更好,小孩子为了赢得父母的喜爱,去适应父母的要求,甚至会用谎言去弥补。如果再加上批评和责备和比较,更是雪上加霜了;
(7)中心型互动。生活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包含溺爱。
等等。。。。
这时我们可能就需要用互动训练来帮助孩子改善互动专注力了。
3、自身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
身体状态就包含感统能力了,比方写作业慢,粗心,动来动去,丢笔少划,左右颠倒等;自身的感统能力的发展不足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一部分原因;
而情绪状态,就是包含了小孩子对于抚养人、老师等人产生的情绪,其中有愤怒的也有恐惧的,也包含小孩子的不自信,畏难,爱表现,夸张表达等等。
4、意志力水平
意志力不建议小孩子很小就去训练。意志训练一般用于成人或12岁以后的孩子。比方说冥想,静坐,坚持做一件事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