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家长向龅牙兔的老师反映:
孩子特别玻璃心。家长轻轻批评一句,有时只是客观指出了孩子的问题,结果孩子立马嘟起嘴巴,甚至立马就眼泪汪汪,有的孩子还会崩溃发脾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的玻璃心与如何治愈的问题。
1、孩子为什么“玻璃心”?
其实,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并没有“玻璃心”的,基本上天天都傻乐傻乐的。
那时,他们的世界全部都是“自己”,压根没有外人,自然对任何事都无所谓。
因此,当孩子出现“玻璃心”了,反而想要恭喜家长们了。
这说明了孩子开启了“社会化”进程,开始在意他人评价。
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人,哪怕再不在乎他人评价的,也避免不了比较和被比较。
而孩子恰恰就是在意,所以才“玻璃心”。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就让家长别管了。恰恰相反,从孩子出现“玻璃心”开始,甚至可以在孩子早于出现“玻璃心”的时候,我们就该进行正确的引导。
要避免“玻璃心”,就需要一个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
孩子最初的自我评价是从父母等最亲密的人来的,因此我们日常如何建立一个“中立”的评价系统就很关键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藏在下面这两句话里。
2、做到时,别把孩子当孩子
一位龅牙兔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她14岁,假期帮忙带她的3岁的小侄子。几天后,她奶奶就很严肃地对她说:
“Kiki(她侄子)不是小狗,请不要总是对他说,你好乖,你好棒。如果你觉得他好,请清楚具体地告诉他,他好在哪里?”
她说,奶奶的这段话对她影响非常大,也影响了她如今在课堂里怎么夸奖自己的学生。
奶奶的这个类比也让老师们非常生动地理解了我们这样夸奖孩子的错误所在。
尽管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这也点出了,我们其实潜意识还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孩子更高的位置上。
孩子肯定要夸,但要尽量减少“假大空”式的夸奖。
假
为了夸而夸。很多父母或者老人,在和孩子互动中容易词穷或者不动脑子的选择简单的夸奖。于是就会选择很多“我们宝宝最棒了/最乖了”等通用的词,来填补言语的空白。
大
过度夸大做这件事付出的努力。比如明明5岁的孩子自己吃完饭、穿好衣服就是应该做的事,结果全家都一个劲地说:“太厉害了,太棒了”。
空
所有的夸奖都是喊口号型的。
“真聪明、最棒”,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是指向“为什么最棒”,“哪里聪明了”。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夸奖都是这样的话,孩子每做一件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希望得到我们的表扬,而且还会变得输不起。
长此以往,孩子们与表扬建立的联系就是:
做任何事“成功了”才有表扬,他们恐惧失败,甚至会为了获得表扬而故意回避困难,不敢挑战自我。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他们做对某件事时闪光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为他骄傲,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宝宝的哪些宝贵品质推动了事情发展。
当家长们每次都可以表达具体的鼓励时,孩子慢慢就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优势在哪里,自己有哪些宝贵的品质。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也就是第一句话:
孩子做到时,别把孩子当孩子。
代入到与日常朋友的互动中,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很简单一件小事被夸,是不是自己都会觉得尴尬,觉得这是讽刺,觉得对方的潜台词似乎是,“我在你眼里能力这么差吗?”
又或者我们总是假大空地去夸别人,“你今天太棒了,太美了”,是不是也很尴尬?
长此以往,会觉得这人不走心,只会敷衍奉承?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当他们做成一件事后,我们如果想夸,那么就别把他们当孩子。
可以把孩子当作你的同事,你想想夸这件事的时候。你会怎么夸?
又或者想想,你曾经被夸过很尴尬的时刻,你曾经被夸过很被激励的经历,那么就多避免前者,多放大后者。
换位思考后,之前的方法论一下子就融会贯通了。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真诚地觉得他们是有能力的,那么我们的夸奖也就自然走心,不浮夸。
而这样的夸奖也能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这样他们的自尊水平才是真正的得到建立。
3、做不到时,把孩子当孩子
乐园里有孩子在练习跳绳,她跳不好,也经常玻璃心。
家长鼓励说,你非常努力在练习了,很刻苦,非常棒,通过不停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学会。
孩子听完这段话问,如果我怎样都学不会呢?
那一刹那,家长说仿佛被击中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教育模式变成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哪怕说了再多夸奖和鼓励,其实我们骨子里还是希望“成功”。
今天在谈孩子玻璃心时,方法需要学,但关键的还是需要培养一个:“允许失败、为失败喝彩”的思维模式。
在和龅牙兔的老师谈过后,家长对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努力了未必就能做到。但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希望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也没有遗憾。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就够了。
可以告诉孩子,真正的“努力过”,是投入了至少1000次的练习或者教给孩子10000小时定律。如果我们达到了,那么没做到就没做到,也不会后悔。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了。
其实“玻璃心”的也许是我们大人,我们只不过比孩子更擅长掩饰我们的“害怕”和“想要”。
养育孩子很容易出现孩子长大了的“错觉”。
家长们应该多尝试蹲下来想想孩子的不容易。
想想当年父母们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时候,每个父母的愿望都只是健康长大而已。
对比这个愿望,过去这几年,我们孩子做到的事情,已经足够优秀了。
这就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第二句话:
做不到时,把孩子当孩子。
方法论要学,但家长们骨子里的思维模式也要改变。希望这两句话都能让我们转换思维,帮助“玻璃心”的孩子健康成长。